第三章文化破解2(1 / 3)

第三章文化破解2

台灣名稱的演變怎麼樣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早在秦漢時期,祖國大陸人民已開始和台灣接觸,但那時台灣還無確切的名稱。現根據有關資料把台灣名稱的演變輯錄如下:

三國時期,吳國國君孫權於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1萬人的大船隊到達台灣,台灣當時叫夷洲,自此,台灣開始有名稱。

隋唐時,將夷洲改為流求,一直沿用到南宋時期。

元朝時,又將流求改為琉球。元政府曾在澎湖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明朝中期將琉球改稱東番,意思是東方番族聚居的地方(參見陳第著《東番記》)。明朝末年改稱台灣,一直沿用到現在。

台灣除了有以上稱法外,在明朝中後期以後稱法還稍有變化,不過這些稱法不是指整個台灣島。如明末把台灣又稱為大員,但隻是指今台南市西安平鎮一帶。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在台灣一鯤身島上建築熱蘭遮城堡,明朝將此城稱為台灣城。1662年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將台灣城改稱王城(故址在今台南市平安鎮)。

清朝於1683年攻入台灣,第二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治所在台灣縣(今台南市)),轄境相當今台灣全省。光緒元年(1895)以後逐漸縮小,光緒十年改台灣府為台灣行省。光緒十三年又改為台南府。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台灣被日本侵占,台南府亦被廢棄。

日本的名稱怎麼來的

公元1世紀左右,日本列島的原始氏族製開始崩潰,各個氏族首領紛紛割據立國,其中最強大的是倭奴國。到了公元3世紀末4世紀初時,在大和地方,又出現一個統治整個北九州、勢力到達關東地方的邪烏國,又稱“大和”政權。所以,當時對日本的俗稱為“倭國”或“大和”,首領稱“倭王”或“大王”。

公元4世紀前後,日本經過大化革新,建立了在行政上把全部居民按照地區加以組織和統治的完整的國家,還確立了天皇製,天皇成為最高的專製權力者;這樣,就有必要與“大和”地方政權加以區別。後來,認為“大和”在中國的東方,是日出之處。日本天皇因此而自稱為“東天皇”或“日出處天子”。以後,從“日出處”延伸為“日本”,作為日本國的國名。

貝多芬的交響曲為何稱死亡交響曲

全世界範圍內,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是當之無愧的傳世之作。

貝多芬的名字,隨著他創作的一首首交響曲的樂章流動,被全世界的人熟知並銘記。

貝多芬有他自己的座右銘:“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一生與疾病抗爭,還在他年輕的時候,腹瀉、痛風、水腫、肺結核等多種疾病就折磨著他。長期的疾病侵蝕,使他32歲時就幾乎喪失聽力。但是貝多芬憑著頑強的毅力,在失去聲音的世界中,創作出了動人心魄的樂曲。

是什麼原因使貝多芬耳聾?在對貝多芬的遺體進行檢驗時,沒有發現確切實據,雙耳失聾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盡管人們相信貝多芬是被嚴重的疾病奪去了生命。但現代某些學者認為,貝多芬的死,與貝多芬侄子卡爾不無關係。

貝多芬獨身一人,侄子卡爾時常煩擾他,總是在公開場合對貝多芬表現不尊。這在極大程度上使貝多芬本以暴躁的情緒越發加劇,在精神上產生極大的痛苦。

不孝的卡爾使貝多芬身心交瘁。

即使如此,貝多芬仍留下遺囑:“無條件地將自己的一切留給我的侄子”。

貝多芬終於讓命運“卡住了咽喉”。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永遠地離開了他鍾愛的音樂。他未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對後人來說,就如同一部死亡交響曲。

誰是貝多芬心中“不朽的愛人”

在貝多芬的遺物裏,有三封未寄出的情書。從情書上,看不出是寄給誰的,隻是其中一封情書上寫著“致不朽的愛人”。

音樂大師走了,留給後人一個難解的謎。

誰是貝多芬那“不朽的愛人”?有人分析,貝多芬“不朽的愛人”應該是特雷莎。

特雷莎與貝多芬的戀情,是以相互理解為基礎。盡管他們相識較早,而真正確立戀人關係,已是貝多芬屢遭感情挫折之後。特雷莎贈與貝多芬的肖像畫,被貝多芬珍藏到最後,並且與三封情書放在一起。

無論從現象和實質上分析,特雷莎都極有可能是貝多芬“不朽的愛人”。

年輕、漂亮的朱麗葉,使貝多芬靈感迸發。一首《月光》鋼琴奏鳴曲,表達了貝多芬對朱麗葉深深地愛戀。

貝多芬與朱麗葉感情至深。但在朱麗葉父親的堅決反對下,兩人痛苦地分了手,朱麗葉嫁給了他人,但他們兩人之間的情誼始終不斷。多年之後,被貧窮困擾的朱麗葉得到了貝多芬的友情資助。

貝多芬與朱麗葉難以忘懷的戀情,在貝多芬一生的音樂創作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說朱麗葉是貝多芬心中“不朽的愛人”並不為過。

而最新的一種觀點認為,貝多芬晚年結識的弗蘭茨·布倫塔奈夫人,極有可能是貝多芬心目中“不朽的愛人”。因為在貝多芬給這位情人的信中曾表白,“你的愛使我無比幸福,同時也使我墮入了不幸的深淵。”

貝多芬“不朽的愛人”究竟是誰?或許根本就沒有一個確定的人選,隻是音樂家的精神追求而已。

“交響樂之王”貝多芬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恩,從4歲起,貝多芬就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彈起了鋼琴。他還曾跟莫紮特上過一段時間的音樂課。

關於他學習的故事,有許多傳說。有一次,他與幾個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該用什麼樣的旋律來表現了。

最後,他終於以洋溢著大自然氣息的《第四交響樂》把美麗的景色表達出來。

27歲時,他患了耳聾症。這對於酷愛音樂、視音樂如生命的貝多芬來說,無異於奪去了他的生命。

1824年5月7日,他創作出了一生中的最後一支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在開演奏會時,他為樂隊打拍子。可是,演奏結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當他扭轉身時,才看到觀眾在發瘋似的鼓掌。

有位哲人這樣說過,如果能夠正確地對待失敗和挫折,那麼,貝多芬給人的將是更加頑強的意誌和更加堅韌不拔的精神!正因為如此,貝多芬在這段時間裏表現出了旺盛的創作勁頭,在1801到1812年這十餘年間,他創作了許多成功的作品,有《第二交響樂》、《克萊策奏鳴曲》、《第三交響樂》(又叫《英雄交響樂》)、《曙光奏鳴曲》、《熱情奏鳴曲》以及後來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響樂。其中,《第五交響樂》被認為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交響樂,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範作品之一。其主要內容是告訴人們不要屈服於命運的安排,要積極勇敢地與命運作鬥爭。

由於貝多芬這些經典性作品的問世,他成了交響樂之王。

音樂奇才莫紮特

“他的音樂是永存的”。

莫紮特無愧於這個評價。

1791年12月5日,年僅35歲的音樂奇才莫紮特與世長辭。

200年後的這個日子,世界各地的樂壇都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

有“音樂神童”之稱的偉大作曲家,在他風華正茂的年齡溘然去世,無疑是音樂史上的一大悲劇。

是什麼原因使莫紮特過早地離去,這個問題一直纏繞著幾代人。

有一種比較稀奇的說法,認為莫紮特是遭受迫害致死。理由是莫紮特曾是一名反法西斯戰士,在他的歌劇《魔笛》中,對政敵構成傷害,所以認定,莫紮特“是被到處是弄虛作假和冷漠者的那個時代所殺害的。”

這種觀點給人一種十分抽象的感覺。

也有人以文學藝術的形式,通過想像去描繪莫紮特是死於宮廷作曲家薩裏埃利之手。

但這種說法在曆史資料中無從查到。

更多的人認為,莫紮特是死於疾病,與外因毫無關係。

莫紮特平時嗜煙酗酒,生活毫無規律,妻子對他疏於照顧。在他彌留之際,雙頰腫脹,周身痙攣,四肢也呈浮腫狀。從現象表明,完全是疾病所致。

但是,是哪一種病因導致最終的惡果,其意見不甚統一。

有的說是死於肺病,有的說是死於腎髒衰竭,也有的說是因放血和灌腸的醫療不當而引發死亡。也有的人說就是嚴重的支氣管炎造成窒息。

如今,人們對莫紮特的真正死因已並不感興趣,隻是對莫紮特短暫一生創作的無數首不朽之作深深不忘。

普希金真的是死於決鬥嗎

普希金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俄羅斯文學的奠基者,世人尊稱他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卻在他37歲的創作黃金時代,與人進行了一場決鬥,並因此而死。普希金為何要與人決鬥?

普希金,1799年生於俄國一個大地主家庭。

1811年,普希金進入中學學習。在學習期間,普希金不僅學習了許多課本知識,而且學到了先進的東西,如愛國主義思想、反壓迫的鬥爭精神等。

15歲時,普希金已發表了大量的詩歌,成為名震俄羅斯文壇的新星。1819年,普希金創作的多首歌頌自由、解放的詩篇,觸怒了沙皇政府。沙皇政府就將普希金流放到了偏僻、荒涼的地方。

後來,沙皇為了拉攏普希金,讓他為自己服務,又將他召回了首都莫斯科。然而,普希金在強權麵前毫不妥協,依然為自由和解放而奮筆寫作。

沙皇政府很惱怒。1834年,在沙皇的慫恿下,一個名叫丹特士的法國貴族,開始追求普希金的妻子。一時間,莫斯科到處流傳著有關丹特士和普希金妻子的風言風語。1836年11月14日,普希金正和朋友聚會,有人給他送來了一封匿名信,信上對他進行了大肆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