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國寶迷蹤2(1 / 2)

第三章國寶迷蹤2

雪景寒林圖

宋代的畫,不題字,也不蓋章,隻是後來的收藏者為了表明自己曾經收藏過這幅畫,才不斷有人在畫上蓋章、題字。觀察《雪景寒林圖》上的這些印鑒,我們就可以看到,除乾隆皇帝外,先後還有“蕉林”、“安氏儀周”、“潞河張翼”這樣一些收藏者留下的印記。

“安氏儀周”,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收藏家安麓村的名字,他單名為岐,字儀周,原本是朝鮮人。他的父親安尚義,康熙年間隨高麗貢使到北京,後來入了旗人籍,留在朝廷重臣明珠家中做起了家臣。借助明珠的勢力,安家在天津、揚州兩地經營食鹽,數年之間便成為富甲一方的大鹽商。後來他的兒子安岐更是靠經營食鹽做經濟後盾,以收藏之富、鑒賞之精而聞名。

安儀周花巨資從收藏家梁清標手中購買了《雪景寒林圖》,臨賣時,梁清標便在畫上蓋上了自己的“蕉林收藏”之印。後來,安儀周將《雪景寒林圖》秘密收藏起來。

安儀周死後,安家漸漸家道中落。安家的子孫便把這幅《雪景寒林圖》賣給了當時的直隸總督。為了討乾隆皇帝的歡心,直隸總督又把這幅名畫轉獻給了乾隆皇帝。

當時的工部右侍郎、開平礦務局督辦、總辦路礦大臣張翼,因興辦礦產而發家,不但家財萬貫,而且酷愛古玩書畫。一天,他在天津舊書攤上發現了那幅有乾隆皇帝“禦書之寶”的方印,他斷定這是一件稀世的奇珍,於是買了下來。

張翼確定這就是傳說中藏於皇宮的名畫,便在畫角蓋上了“潞河張翼藏書記”的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然後秘藏於家中。

張翼去世以後,這幅畫傳給了他的兒子張叔誠。這幅《雪景寒林圖》也就伴隨著張叔誠,度過了許多艱難歲月。

直到1981年,已經進入了耄耋之年的張叔誠,為了給家傳的國寶找到最好的歸宿,他決定把自己畢生的收藏捐獻出來,獻給國家。

從廢品站撿回的國寶

陝西省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原是西周部落群居的遺址,在這裏曾不斷發現西周時期的文物。賈村鎮西街一陳姓人家的屋後有個約3米高的斷崖處挖出了一件古銅器;除去鏽土後,露出了饕餮紋。陳家人不知是件國寶,順手就把它放在樓上裝糧食。1965年8月,陳家把這件青銅器連同另一些廢銅混裝在麻袋裏,賣給了寶雞市一家廢品收購站,總共賣了30元錢。

寶雞市博物館職工老佟愛去廢品收購站遊轉。1965年9月的一天,老佟轉至該門市部,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這件銅器。老佟買下這件銅器並將其搬運回博物館。這件西周初期出類拔萃的青銅器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口圓體方,四道大扉棱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帶,口沿下飾蕉葉紋,以雷紋為地,高浮雕卷角饕餮紋,圈足亦飾饕餮紋。它既莊重大方、氣質雄渾,又精神外露、立體感極強;那天圓地方的造型和高浮雕的獸麵饕餮紋,更使這綠鏽斑斑的西周重器增添了神秘感。

1975年,這件青銅器被送到北京故宮參加《出國文物展》。除鏽後發現器內底部有銘文12行,122字,學術價值彌足珍貴。銘文記載了西周成王五年遷殷頑民於成周時,四月丙戌日,在岐周京室裏,成王對“宗小子”們所作的誥訓。誥訓完畢後,成王賞給了何貝幣三十串,何用這筆錢製作了銅尊,用來祭祀他的父親。因此,這件西周重器被考古界命名為“何尊”。現藏寶雞市博物館的何尊,是周成王時代的標準器;其銘文可與先秦典籍《商書》的《多方》等篇章互為補充,是研究周代初期曆史的重要史料。

《富春山居圖》

元代傑出山水畫家黃公望的繪畫力作,它不但價值連城,而且具有離奇曲折的身世。這件國寶的名字叫“富春山居圖”。

曆代收藏家都把《富春山居圖》視為稀世之珍,相競收藏。清代時傳到吳洪裕手中。當吳洪裕晚年臨終時,他要兒子把兩幅畫焚化,以表示永遠隨他一起。頭一天,先焚《智永法千字文真跡》,頃刻之間,這件傳世之珍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第二天,當《富春山居圖》開始焚化時,正好吳洪裕生命快到終止,目光已收,他兒子麵臨這種情景,不忍心眼看這幅稀世之珍就這樣化為烏有,立即從火中搶救出畫卷,但為時已晚,《富春山居圖》已被燒成兩截,剩下前後兩段。但黃公望的真跡總算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