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藥王鎮往東百裏,有一條滄瀾江。
相傳滄瀾江長6397千米,起始於唐古山脈,途經四川,安微,江西,湖南,湖北諸多區域,有八百餘條支流,流域麵積多達三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裏。
人間百姓都稱之母河,乃是當今天下最長的河流,流域麵積最廣。
正因為滄瀾江,如今天下水運比之路運,並不差多少,所以處在滄瀾江邊,不論城市還是鄉鎮都極度繁華,連一個城鎮的繁榮都不遜色於處於內地的城池。
滄瀾江邊繁華城池無數,而在滄瀾江邊中段有著三座城池比較出名,人們稱之為“桃隅文武昌”。
這“桃隅文武昌”卻意指四座大城。
其中指得是天下十八城之一的桃城,而桃城在十八城之中排第三位,曾護送蔡皓前往荔城的鞭捕張靖正是桃城捕頭。
不過桃城並不在滄瀾江邊,反而離滄瀾江有五十裏遠,不過桃城管轄滄瀾江中段大部份地區,包括江邊那些繁華的城鎮。
隻是有三座城池雖屬於桃城管轄區域之中,卻又獨立其中,所經這三座城池被稱為“桃隅三城”。
而在三十年前有一位朝廷重臣,來桃城視察,見那三座城池的繁華程度並不比桃城遜色多少。
又兼這三座城池分別為文城,武城,昌城,所以那位重臣便發出一句戲言。
“桃隅之地有三城,分為文武昌”。
後來這句話越傳越廣,最後傳到皇帝耳中,皇帝聽後一時興起,哈哈大笑,連念三次“桃隅文武昌”。
就這樣,文城,武城,昌城合稱為“桃隅文武昌”。一直流傳至今。
在距武城十裏處,有一個小鎮名為“續緣鎮“,這個鎮名來曆則是因為鎮上唯一一個渡口”有緣渡“而出名。
有緣渡的來曆,其實是一個情義深重的故事。
相傳在十年前,有一個豪門子弟,遇到一幫盜匪流落到這個鎮,當然這個鎮那時還不叫續緣鎮,而是一個小村落。渡口也沒有如今大,如今繁華,當初隻不過是一個小渡口而已。
那個豪門子弟在小村落裏的一個漁夫家休養好之後,便在小渡口望著滄瀾江發呆。
而後漁夫不忍見這個豪門子弟思鄉情切,便帶上幹糧和水,撐著漁船載著豪門子弟,前往其所在的家鄉,途中遇到無數險阻,才將這個豪門子弟送回所在的家族。
後來豪門子弟,成為家族的繼承人之後,為了報答漁夫,便在這個小漁村建立了一個大的渡口,並且將小漁村變成一個魚類的小集聚之地。
由於有著豪門子弟的扶持,這個渡口便紅火起來,而小村落也逐漸繁華起來,成為一個繁華堪比城池的城鎮。
為了紀念小村落的成長史,小村落所有人集中起來,開了個會。
將小村子改名為“續緣鎮“,小渡口則取為”有緣渡“。
三日前,有緣渡多了一個身著破損青衫的青年,這個青年渾身透書卷氣,給人一種儒雅英俊感覺,隻是他眉宇間有著一絲絲濃鬱的悲傷。
這個青年剛開始在渡口處坐了一天,連漫長的夜晚都在渡口邊度過,而如今時節已入秋,天地間早就有了一絲涼意,而涼意在深晚更是加重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