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決定開啟潛能之道(1 / 3)

第十一章 決定開啟潛能之道

第一節 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決定

一、你的人生由自己決定

有一位智者,他以有先知能力而著稱。有一天,兩個年輕男子去找他。這兩個人想愚弄這位智者,於是想出了下麵這個點子:他們中的一個在右手裏藏一隻雛鳥,然後問這位智者:“智慧的人啊,我的右手有一隻小鳥,請你告訴我這隻鳥是死的還是活的?”你想想,如果這位智者說:“鳥是活的”,那麼拿著小鳥的人不經意地將手一握,把小鳥弄死,用這種方式來愚弄智者。如果他說:“鳥是死的”,那麼這個人隻需把手鬆開,小鳥就會振翅一飛。兩個人認為他們萬無一失,因為他們覺得問題隻有這兩種答案。

在他們確信自己的計劃滴水不漏之後,就起程去了智者家,想跟他玩玩這個把戲。他們很快見到了智者,並提出了準備好的問題:“智慧的人啊,你認為我手裏的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其中一人問道。老人久久地看著他們,微笑起來,回答說:“我告訴你,我的朋友,這隻鳥是死是活完全取決於你的手!”

這個古老寓言說明了一個真理: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決定,你的人生的好壞也完全是由你自己決定,你就是作決定的人。

斯坦尼斯洛就是因為作出了決定,才逃出了納粹集中營。隻因為斯坦尼斯洛是個猶太人,納粹便不由分說地闖入他的家,將他的一家人逮捕並像牲畜般地趕上火車,一路開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他從未想到竟然會有一天目睹家人的死亡,他的孩子隻不過去衝了個“淋浴”便失去了蹤影,而衣服卻穿在別的小孩身上,他怎麼受得了這種錐心之痛呢?

然而他還是咬著牙熬過了。他知道有一天也得麵對那躲也躲不掉的相同噩夢,隻要在這座集中營多呆一天,就難有活命的可能。因此他作了個“決定”,就是一定得逃走,並且越快越好。雖然此刻還不知怎麼逃,但是他知道不逃是不行的。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他急切地向其他的人問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逃出這個可怕的地方?”可是得到的總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別傻了,你這不是白費力氣嗎,哪有可能逃出這個地方。還是乖乖地幹活,求老天多多保佑才是!”這些話並沒使他泄氣,他可不是聽天由命的那種人,別人越那麼說就越激發他求生的意誌。他依然時時刻刻心裏想著:“我得怎麼逃呢?總會有辦法的吧?今天我得怎麼做,才能平平安安逃出這個鬼地方呢?”雖然有時所想出來的逃生之道十分荒唐,可是他始終都不氣餒,仍然鍥而不舍地動腦筋。

安東尼·羅賓認為隻要我們求得懇切,我們就必然會得到。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可能是斯坦尼斯洛長久以來“熱切”探索逃亡這個問題,因而激發出內心潛藏的偉大力量,終於有一天他得到了答案。

這個逃生之道簡直是沒有人能夠想得出來的,就是借助於腐屍的臭味。這個方法是有可能的,因為在他做工數步之遠便是一堆要抬上車的死屍,裏麵有男有女、有大人也有小孩,都是在毒氣間被毒死的。他們嘴裏的金牙被拔掉了、身上的值錢珠寶被拿走了、連穿的衣服也被剝光了,這一切看在其他人的眼裏可能會興起納粹殘酷、天地不仁之歎,然而對斯坦尼斯洛來說卻興起一個問題:“我得如何利用這個機會脫逃呢?”很快地他便得到了答案。

當那天要收工而眾人正忙著收拾工具時,斯坦尼斯洛趁著沒有人留意,便迅速躲在卡車之後脫下一切的衣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赤條條地趴在了那堆死屍之上,裝得就跟死人一模一樣。他屏住呼吸一動也不動,哪怕還有其他的死屍後來又堆在他的身上。

在他的四周此刻已堆了不少死屍,其中有些已散發出臭味和流出血水,這都未使斯坦尼斯洛移動分毫,唯恐被別人發現他的詐死,他隻是靜靜地等待被搬上車,然後開走。終於他聽到卡車引擎發動的聲音,隨之便一顛一顛的上了路,雖然四周的氣味十分難聞,不過在他的心裏已然升起一絲活命的希望。不久卡車陡地停在一個大坑前麵,傾卸下一件件令人不忍目睹的貨物,那是數十具死屍以及一個裝死的活人。在坑裏,斯坦尼斯洛仍然靜止不動,等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直到暮色降臨四周已無人,他才悄悄地攀上坑口,不顧身無寸縷,一口氣狂奔了七十公裏,最後終於得以活命。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喪命的人不計其數,可是斯坦尼斯洛卻能活了下來,這其中的原因何在?不用說是有不少的原因,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做出了一個別人不敢做的決定並且不時地問自己這個問題,並且也迫切尋求它的答案,最後他的腦子終於給了他所要的,而這個答案就救了他的一條命。斯坦尼斯洛能夠活命,可以說是他求生的決定和行動所致,否則怎能有這樣的結果?

安東尼·羅賓認為,我們之所以地位低賤,錯不在於我們的星宿,而出自於我們的內心。的確,我們的內心所作的決定會影響我們的行動、方向乃至於最終的命運,這一連串的影響可說是我們“思考”——腦子對人生所作“認定和創造意義”的過程——下的產物,所以如果我們想開創人生,就得作出決定。

(一)你是作決定的人

安東尼·羅賓在調查中發現,有百分之四十幾的人,都說目前他們正值事業“巔峰”或“輝煌”的階段。後來發現,想從某人的工作史去預測此人是否滿足其事業發展,是不可能的。比如受訪者中,當看守的克裏斯和當自由詩人的戴斯蒙,他們兩個人都很滿意自己的事業選擇;可是身為資深護士的愛莉森和當記者的史帝芬,雖然他們擁有吸引人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卻仍相當不滿足。若問那些正當事業得意的少數人:“為什麼你認為你目前的事業很成功?”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因為我現在從事的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唐恩(安全設備推銷員)把這一點解釋得很好:“我的父母本來盼望我進入較穩定的行業——比如銀行業,但是我天生喜歡和人接觸,喜歡地位、旅行、挑戰。壓力和新奇可以使我精神旺盛;單調重複的工作卻使我厭倦、退化、增胖以及精神鬱悶。所以我在大學畢業後,便決定謀求一個能讓人不斷活動、印象深刻、具有壓力、又富於社交性和國際性的角色。我覺得,銷售工作應是我最好的環境,而推銷防禦設備能滿足我所想要的聲望、報酬和旅行機會。坦白說,我是實行家,而且盼望最高的地位,所以我在大學時代就參加了一個兼差——‘防衛隊’,並且研讀銷售技巧;同時,我致力使自己個性更溫和、更讓人容易接納、容易相處,然後開始四處尋覓,最後終於在國防工業內找到了一個立足點。”

唐恩的例子很令人欽羨。讓我們來仔細察看他為自己安排的方式。首先,他設法找出自己的動機,然後去找適合自己的特殊環境;接著,他運用全部的計謀和機智,尋求一個門路進入他選定的工作環境。唐恩的清晰頭腦和堅定毅力,實在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他一開始就必須麵臨著違逆父母決定的困難。如今,他在一家大公司負責許多保全合同,覺得“非常滿意”;但是他也如此表示:“日後我可能會想再尋找新的挑戰。”

唐恩的經曆,無異是對所謂的“成功”給予了一個詮釋,那就是他所追尋的,是一個可以應用自身的才能、可以給予自己刺激和報償的工作。像唐恩這類的人,就是全憑自己的決定尋找機會,自己“拋下架子”去尋求目標。用本書的術語來形容,這種人是屬於“掌握”自己命運的人。

至於那些自認為目前事業“不順利”的人又如何呢?從他們的訪問記錄看來,滿是抱怨!他們覺得自己是惡劣環境下的犧牲者,他們的願望和需求都未獲滿足,而他們也無法使心中的願望變成事實。他們的期望和需求,與他們實際所能完成的兩者間的鴻溝,變成了挫敗的來源,而這種挫敗感,又會轉變成一種幻滅和譏諷。

(二)肯定自我,全力以赴

事業失敗的故事證明,人有必要把潛能穩固地植基於現實當中。在安東尼·羅賓所作的調查中,蜜雪兒是最不快樂的一位事業人,她現年二十一歲,是一位與父母住在倫敦南區的女職員。她原本極盼望能夠成為女演員,結果卻一直沒有進入此行。她的房間塞滿了討論戲劇、劇場的畫報;牆上貼滿代表好萊塢的偉大傳奇人物的海報;對於閱讀有關明星生活的文章,其熱衷的程度自是不在話下。她說:“我痛恨辦公室工作,但我沒有別的選擇。我是失敗了,我徹頭徹尾都感到遭遇挫折!”

蜜雪兒的父母和朋友,隻把她的野心看成是瘋狂、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幻想。於是,她的文書工作,就變成她傾注生活中各種不滿的容器。她猜想,也許她樂於做個失敗者,並且在一無所成中找尋錯誤的滿足。這個例子當中具有意義的是,蜜雪兒自認她的事業“一敗塗地”,她一直沒有:

1.找出自己真正希望、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2.發掘自己真正的長處、短處和弱點。

3.有係統地發展她的長處。

4.努力克服弱點。

5.運用計策尋找機會。

6.全心全力追求成功。

7.協調希望與現實。

8.完全信賴自己的能力。這項調查的資料強烈地顯示,凡是把自己的事業列為成績平平或不成功的人,都是早就把成功的理由,置於他們的控製力之外的人。結論十分明顯:這些人覺得他們是環境的犧牲者。這種“犧牲者”的心態,是關係不滿足事業的最常見因素。

人們給自己下定義的方式(我們稱之為“自我觀”),對於從個人角度去解釋“成”與“敗”非常重要。而人給自己下定義當然是很主觀的,各種態度差別極大;有的人根本上覺得自己積極自信,而有的人卻完全無法看重自己。“自我觀”對事業行為的各個層麵有深刻的影響,它甚至影響身體的健康情形和社交關係。多數受訪者,好像都不清楚他們自我觀的特性,而自認為他們的價值觀和看法是全然客觀的。

這個關係人生至為要緊的因素便是“決定”,不妨想想看,你在人生中所麵對的順境或逆境有那個不是跟決定有關?安東尼·羅賓指出,當你作出決定的那一刻,人生便已經注定,你此刻及今後每一天所作的決定,都將決定你21世紀的人生。

過去的歲月裏你可曾有過挫折打擊、傷心失望或無力無助的遭遇?多數人都曾經有過,如果你也有,請問你是如何麵對的?你是因此退縮了呢,還是更加勇往直前?你當時所作的決定到今天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二、不是環境創造人,而是人創造環境

安東尼·羅賓深信,決定我們人生的關鍵不在於所麵對的環境,而在於我們決定要如何去麵對。我們都曾聽說過一些偉人的故事,他們無視於所處的逆境,堅持所作的決定並一心向前,結果讓困頓的人生開出璀璨的花朵,他們努力奮鬥的事跡成為振奮人心、鼓舞後人效法的榜樣。

如果我們有心,也都可以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然而要怎麼去做呢?很簡單,那就是今天就下定決心,到底在未來的十年裏或更長的日子裏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如果你不打算作這樣的決定也沒關係,事實上你已經作了決定,就是甘心把自己的人生交給環境,任由它來主宰。你整個人生的改變就在那一天的決定,如果你下定決心不再渾渾噩噩度日,而要作自己人生的主人,得到你所期望的未來。那天所作的決定看來簡單,可卻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一個決定。

當你作出決定後可別把它看成兒戲,而要全力去達成才行,同時還得決定打算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得為自己擬訂更上一層樓的標準和對自己的期望,同時還得用頑強的毅力去達成這樣的標準,否則將永遠得不到所期望的人生。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從不這麼做,反而光是給自己找借口,不是家境不好、沒有背景,便是學曆不足、沒有機會,甚至於怪罪到自己的年紀太老或太小。這些借口其實都不是理由,它隻會限製個人潛能的發揮,甚而會毀掉他的一生。果斷地作出決定,可以令你不再為自己找借口,在很短的時間裏讓自己徹頭徹尾地改變,不管是家庭、事業、心態、健康、收入乃至人際關係。我們可以說“決定”乃是一切改變的動力,它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國家和整個世界。

有些人經常抱怨他們的工作,當被問起為何還要去上班,他們的答案差不多全是千篇一律:“我不能不去工作。”難道這些人真是如此無奈嗎?事實上他們沒有這個必要,不必每天一成不變地去上班,不必十年如一日地做相同的事,隻要他們敢於今天下個決定,從此要重新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樣就可以了。同樣地,此刻你也可以作個新的決定,隻要你真心想這麼做,那麼就沒有什麼事能夠難倒你。如果你不喜歡目前的工作,換掉它;如果不喜歡目前的個性,改變它;如果不喜歡目前的體能狀況,鍛煉它。隻要你對自己任何方麵不滿意的話,都可以改變它,不過先得作出決定,這樣人生才能改變。

三、決定可以改變人生

當你作出一個嶄新、認真且不移的決定時,你的人生在那一刻便會改變。有誰曾想到當年的印度聖雄甘地——一位溫和謙遜、主張和平的職業律師,憑著決定和膽識竟然能率領印度人民擺脫英帝國主義的統治,結果還引發了其他殖民地一連串的獨立,整個改變了國際強權的均勢。同樣的情形,就是因為有堅強的決定,所以馬丁路德·金博士才能侃侃而談,道出美國黑人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激發起美國的民權運動,引起全球矚目。“決定”是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慧星般崛起與殞落的主要原因,也是全壘打棒球明星貝比·魯斯被列入棒球名人的推動力量。有了決定就可以解決問題,有了決定便能帶來無窮的機會與快樂,它是一種能把幻夢化為實際的神奇力量,是使無形轉變為有形過程的催化劑。

當你明白了決定的真義,便會曉得這樣的力量、這樣的能力早就蘊藏在自己的身上,它不是少數那些有財有勢有背景的人的專利品,而屬於所有的人,不分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當你手握本書時就可以支取這個力量,隻要你敢於拿出主見。請問你今天是否願意為自己的未來作個決定?一個由衷的決定?

讓我們來回想一位極令人敬佩的年輕女士,她的芳名是羅莎·派克斯。一天,她在蒙哥馬利市搭乘公車,理直氣壯地不按該州法律規定讓位給一位白人。她這個不服從的舉動造成軒然大波,招來白人強烈的抨擊,然而卻也成為其他黑人效法的榜樣,結果掀起了隨後的民權運動,使美國人民的良知普遍覺醒,為平等、機會和正義重新界定出不分種族、信仰和性別的法律。羅莎·派克斯當時拒絕讓位,可曾想過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她是否有什麼能夠改變現有社會結構的高明計劃?誰能想到這個弱女子的決定,卻給後人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

聽了上麵這段事跡你或許會說:“我也希望能作那樣的決定,可是我的命運這麼悲慘,又能有什麼辦法?”如果你這麼自憐,那麼就再聽聽艾德·羅伯茲的例子。艾德是一個很“平凡”的人,14歲時因感染小兒麻痹症致使頭部以下癱瘓,必須靠輪椅才能行動,然而他卻因此而有“不平凡”的成就。

他使用一個呼吸設備,白天得以過正常人的生活,但晚上則有賴“鐵肺”。得病之後他曾好幾度幾乎喪命,不過他可從不為自己的不幸傷心難過,反而自勉期望能有朝一日幫助相同的患者。

你知道他是怎麼做的嗎?他決定教育社會大眾,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認為肢體殘疾的人無用,而應顧及他們生活中的不便處。在他過去十餘年中的推動下,社會終於注意到了殘疾人的權利,如今在美國各個公共設施都設有輪椅專用的上下斜道,有殘疾人專用的停車位,幫助殘疾人行動的扶手,這都是艾德的功勞。艾德·羅伯茲是第一個患有頸部以下癱瘓而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高材生,隨後他又任職加州州政府複建部門的主管,也是第一位擔任公職的嚴重殘疾人士。

艾德·羅伯茲的事跡是一個極佳的例子,說明了肢體上的不便並不能限製一個人的發展,重要的是他是否決定要結束這樣的不便。他的一切行動隻不過源自於一個單純但有力量的決定,如果換成你,打算為自己的人生作出什麼樣的決定呢?

有很多人或許會說:“好吧,我也願意為將來作個決定,問題是我不知道怎麼作?”隻因為害怕不知道方法便不敢下決定,往往會失去實現美夢的機會,結果一生便過得平淡乏味、無聲無息。在此請你記住,不知道怎麼作決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決心找出一個辦法來,不管那是個什麼樣的辦法。

第二節 人生決定於作決定的那一刻

一位優秀的收音機播音員突然被老板開除。他雖然傷心欲絕,卻仍然回家熱切的向太太宣布:“親愛的,我終於有了自立門戶的機會。”

生命中那些最令人沮喪的事情往往是日後能突破現狀的原因。那位年輕的播音員真的采取積極步驟,自立了門戶。他創立了“風趣人物”節目。你可能也看過這位在50年代和60年代美國電視熒幕上的風雲人物——亞特先生。

亞特寫了一本書叫做《是的,你能夠!》他在書中便提到早年事業上的挫折如何成為他日後成功的跳板。這個原則同樣可以運用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失敗和被拒會成全或毀滅我們的潛能,對那些真正有決心的人,失敗往往提供了爬上頂峰不可缺少的決心。

效法亞特,將失望轉變為決心,如此一來將幫助你爬上人生頂峰。歌德說的好,一切開創性或先發性的行動都蘊含著一個基本真理,當真心去做時,上天的祝福也會隨之而至。過什麼樣的生活全在於你自己。你的工具一應俱全,所有資源在握,如何運用全賴你的決定——抉擇在你。而且,加入比賽,永不嫌晚。

想想瑪汀·威弗,一位天主教修女,多年前她開始參加運動——那年她55歲。後來,她在各項運動中贏得了44麵金牌、銀牌及銅牌,包括5千英尺競走、雪靴賽跑、快速及花樣滑冰、籃球罰球線跳投等項目。

在一般人開始競爭金牌的年紀,瑪汀修女已是洛礦山長青賽,及全美長青奧運會的成員。

“大家變得軟弱無力,”她說:“我並不僅指體能而言。任何逾越極限的事,大家都不想做。但除非你去嚐試,否則不會有任何結果。年齡絕不是全心投入及熱愛生活的絆腳石。最重要的是,要盡情享受生命全然的豐富與甘美。為他人做事,與他人共事,永遠不要畏懼延伸你的極限。要選擇在生命中獲勝!”

如果說作決定是這麼地簡單卻又深具威力,那麼為何大家都不作呢?其中一個理由可能是大家不明白作決定的真正意義,不了解認真決定所會帶來的改變力量。之所以會這樣,全是因為長久以來大家濫用了“決定”這個字眼,扭曲了它真正的意思,使得原先表達做一件事情的堅定意誌成為隨口說說而已。一個認真的決定,可不是隨口說說便算了的,它代表除了這麼做以外不作其他考慮,就像是說:“我決定戒煙。”就表示從此絕不再碰任何一根煙,任何情況下都不考慮破戒。

如果你是一位具有這樣決定“水準”的人,相信必能體會上麵所說的話。一位酗酒的人便曉得,那怕是戒酒多年,隻要他存心想試探自己的定力而痛飲一次,就有極大可能再度淪為酒鬼。當認真地作了個決定後,不管這個決定是經過幾番煎熬,大部分的人都會有如釋重負之感,內心再輕鬆不過了。像這樣的決定能夠帶給人真正的力量,做出真正想要的結果來。遺憾的是,我們很少有人認真作出這樣的決定,這全因為太久沒作而自己不知怎麼去做,結果這種作決定的“肌肉”便因此萎縮了。

你可知道要如何使這種肌肉發達嗎?那就是經常地去鍛煉它,你鍛煉越勤,就越能作出好的決定。你要從每次所作的決定中吸取經驗,即使是短期內未能奏效的決定也一樣,它們可以給你提供寶貴的教訓,告訴你日後如何

作出更好的判斷、作出更佳的決定。作決定就跟運用你的潛能一樣,你越常行使就越順手,越順手就越能掌握自己的人生。這樣你便敢於向未來挑戰,把它視為是使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大好機會。

在此不能不強調各種新觀念——能啟發人的各種信息或知識——重要性及其價值,當其運用起來可以發揮無比的力量,故而一個認真的決定必定是以其為基礎。潛能學家羅賓之所以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完700多本書、聽了無數錄音帶及上過許多訓練課,目的就是為了了解這些有用的新觀念,你很難體會出當羅賓學到這些時的興奮心情。你不要忘了“熟能生巧”這句話的哲理,當你能把所學到的新觀念不斷地用在作決定上,就能增加日後作出正確決定的比率,使你更容易達到所期望的人生。

一個人若是不能持續不斷地吸收新觀念,就很難保證未來能保持既有的成果,不論是身體上、財力上、事業上或人際關係上都是如此。

一、人生就決定於你作決定的那一刻

在任何時刻裏,都有三個必須作決定的要素主宰著我的人生,它決定了日後我們的成就,這三個要素分別是:

①你要決定怎麼看;

②你要決定怎麼想;

③你要決定怎麼做。在這三個主宰人生的要素裏並不包括你現在及過去的遭遇,而取決於你

對於自己的一切是采取什麼樣的看法、想法及做法。如果你知道有哪個人比你有更大的成就,不管這個成就是哪一方麵的,定然是他在這三個要素上有和你不同的決定。艾德·羅伯茲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不像其他的癱瘓者隻看到自己的不幸,卻沒有看到可以改善癱瘓者,的生活世界。肢體上的不便,對他而言是能力與信念的考驗,而他所要做的事,便是如何使其他的癱瘓者過上方便的生活。基於上麵三個觀點,艾德全心投入改善癱瘓者的生活環境,最後也終有所成。

二、作決定要未雨先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