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間謀7(1 / 3)

軍事間謀7

虞詡增灶惑羌兵

挖灶做飯是古時行軍打仗的必備之事。因而一些著名的軍事家也常常在灶的數量上做文章,增加或減少挖灶的數量,使敵人上當受騙,落入圈套。

東漢時,居住在隴西一帶的羌人屢次發動起義,反抗漢朝的統治,使漢朝上下為之震動。為了穩定這裏的局勢,朝廷任命虞詡為武都(今甘肅省成縣西)太守,平定羌人起義。

羌軍首領聽說虞詡率軍前來征討,連忙率幾千人馬,集結在陳倉(今陝西寶雞)境內的崤穀憑險設防,阻擊虞詡的軍隊。虞詡帶領少量的護送兵卒接近崤穀時,探聽到前方有數千羌人截斷了去路。虞詡自知弱難抵強,隻好命士兵停止前進,紮營待命。部隊駐紮後,虞詡假裝巡視軍隊,每到一處都故意聲張:“現在羌兵憑險據守,我們兵力有限,不易通過。我已派人向京師報告,請求加派援兵,待援兵到達後再向武都迸發。”羌人聽到這個消息,認為虞詡兵少膽怯,暫時不敢過崤穀,就放心地分散到附近的州縣去搶掠,放鬆了對虞詡的戒備。虞詡見有隙可乘,立即率部連夜出發,突破崤穀,一日急行軍100多裏。羌人得知虞詡偷過崤穀後,派兵在後麵緊緊迫趕。

虞詡過了崤穀後,深知定有重兵在後追擊,便讓士兵們以每天200裏的速度前進,並且每當停下來做飯時,讓士兵們每次挖兩個灶。他的這種做法實施後,羌人居然不敢再追了。跟隨虞詡的將士看到這種情況,覺得非常奇怪,便問虞詡:“戰國時候,有過孫臏減灶戰勝龐涓之事,而你卻讓增灶。兵法上說,日行軍不過30裏,而你卻讓我們日行近200裏,這是為什麼呢?”虞詡說:“敵人眾多,我們兵少,行軍慢了就會被他們追上,急行軍是為了不讓敵人摸清我們的虛實。孫臏減灶是為了使敵人認為他兵少,驕縱、麻痹敵人。我們增灶,是為了讓敵人認為我們的援兵已到,不敢追趕。古今形勢不同,做法也要變通。”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虞詡擺脫追兵,強行軍到達武都後,發現武都郡中兵不滿3000。此時,羌人數萬已包圍了城外不遠的赤亭,向赤亭發起進攻已10多天了,局勢十分危急。虞詡當機立斷,命令士兵把強弓藏起來,隻用小弓向羌人放箭。小弓力弱,射程不遠,羌人以為漢軍沒有強弓,射不著他們,就不把虞詡的軍隊放在眼裏,於是放開膽子,增加兵力向赤亭猛攻。虞詡看到羌人全部靠攏上去了,便立即命令士兵們取出強弓,用20把強弓瞄準敵人,頓時箭飛如雨,發無不中,一下子就將羌軍射死了一大片,羌兵嚇了一大跳,急忙停止攻擊,倉皇撤退。虞詡趁勢指揮將士出城衝殺,又殺死了許多羌兵。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虞詡整頓人馬,派出一隊士兵從城東出來,再從城北門進去,進城後立即改換衣服,再從北門出去,返回東門進來。如此周而複始,循環往複,城外羌兵看見漢兵來來往往,出出進進,弄不清武都城內有多少兵,不敢輕舉妄動,便打算全軍撤走。虞詡料到羌人準備撤退,便派出500士兵悄悄出城,在羌人的退路上設下埋伏。當羌人撤到那裏時,漢軍伏兵齊出,搖旗呐喊,擂鼓攻擊,大獲全勝。羌軍從此敗散了下來。

虞詡將軍對孫子兵法的運用真可謂“運用之妙,百手一心。”《孫子兵法·勢篇》說:“在戰爭中,如果敵強我弱,敵眾我寡,須多設旌旗,加倍增灶,向敵人示強,使敵人猜不出我軍有多少,弄不清誰強誰弱,如此,敵人必不敢輕率地同我作戰,我軍則可趁機速去。”虞詡增灶退羌兵靈活地運用了這一計策。虛灶倍增,很快地擺脫了敵人。以後在赤亭之戰中,他又示弱示強交替使用,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讓敵人難以掌握,捉摸不透。終於擊敗了羌軍的包圍,使武都地區出現了安定的局麵。當然,東漢對羌人的戰爭,就其性質來講是一次鎮壓農民起義的不義之戰。但從軍事學術和作戰指揮角度來看,卻是體現了虞詡的指揮才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虞詡增灶是他虛張聲勢,對敵人實施欺騙的戰術之一。早在他做朝歌太守時,就曾利用這虛張聲勢的辦法取得過平盜的成功。

東漢末年,朝歌的造反首領寧季,帶領幾千人攻殺了朝歌的官員,在那兒聚合了幾年,州和郡的官府對此無能為力,朝廷就派虞詡去做朝歌的行政長官。虞詡的一些親朋故舊為此表示憂慮,說:“你去做朝歌的行政長官多麼不幸運啊!”虞詡笑著說:“既有大誌就不求輕而易舉,要辦大事就不應躲避艱難,這是我的責任。不遇到盤根錯節的樹木枝蔓,怎麼能夠區分出銳利的器具呢?”一到朝歌,虞詡就去拜訪河內太守馬棱。馬棱勸他道:“您是一位儒者,應當在朝廷上出謀劃策,為什麼反而到朝歌來呢?”虞詡說:“我開始受命治理朝歌的那天,士大夫見到我都表示憂慮。但我卻認為反賊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朝歌接臨於韓、魏,背依太行,麵臨黃河,離敖倉百裏,而青州、冀州的百姓流亡在外的就數以萬計。賊寇們不懂得開倉放糧召聚民眾,也不去搶劫武庫的兵器把守城皋這一要塞,這就不足為慮了。現在他們人多勢眾而銳氣正盛,我們很難與他們爭鋒。兵不厭詐,現在可以暫且表麵上放任他們,不使他們有什麼拘束。”

虞詡就職之後,就下令招募壯士,自掾史以下的官府人員都要各自檢舉所知道的人,以善於攻殺劫掠的為上,傷人偷盜的為次,穿著喪服而不理家務的為下,共收得100多人,虞詡以宴席款待他們,統統寬恕了他們的罪過,派他們混人賊寇之中,引誘賊寇前來搶劫掠奪,虞詡設伏等待,伺機殺賊數百名。虞詡又悄悄地派了一些貧窮而善於縫紉的人到賊寇中去做衣服,用彩色線在賊寇的衣襟處縫上標記。賊寇中有人穿了這種衣服出來的,官府就根據衣上的標誌把他們抓起來。賊寇因而驚恐逃散。

虞詡無論是平盜還是平羌,都注意運用了虛張聲勢,以假亂真。其實他的增灶術是借“孫臏減灶”之法,踐墨隨敵,反其道而用之。春秋戰國之際的孫臏減灶殺龐涓也是孫臏成功的戰術之一。

李廣疑兵鬥匈奴

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其中的“飛將”即是指漢朝著名的“飛將軍”李廣。

李廣(?—前119),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少年從軍,抗擊匈奴。他作戰英勇,殺敵頗多,漢文帝非常讚賞他。漢景帝即位後,李廣升為騎郎將。吳王、楚王叛亂時,李廣以驍騎都尉官職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得叛軍軍旗,立下顯赫戰功。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調往上穀、上郡、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西北邊陲做太守,抗擊匈奴的入侵。曆史上雖然有“李廣難封”為千古憾事,但李廣一生經曆過大小70餘次戰鬥,無不以他的勇猛、機智化險為夷,屢勝對手,為漢朝最終平定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

公元前144年,匈奴兵大舉進犯上郡(今陝西省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地區),當時李廣任漢上郡太守,漢武帝派一名寵幸的宦官跟隨李廣約束指揮、訓練軍隊,準備反擊匈奴。

大軍紮營後,宦官帶著幾十名侍從在草原上兜風,不料遇到3個匈奴人。宦官本想帶人前去捉拿這3個匈奴人,誰想,還沒近前,3個匈奴人張弓發箭,射死了宦官的所有侍從,隻剩下宦官一人帶傷奪路逃回大營。李廣問明情況後,斷定是匈奴的神射手所為。為絕後患,李廣當即帶領百名騎兵疾追。此時,那3名匈奴射手已徒步往回走了幾十裏,靠近匈奴大隊人馬。李廣令他的士兵從兩翼包抄,不使敵逃脫。李廣立馬射箭,射死兩個匈奴,並活捉一人。經過審問,這3人果然是匈奴的神射手。李廣喝令將俘虜綁在馬上,準備回營。此時,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飛奔而來,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脫身已來不及,情況十分緊急。不料,匈奴兵接近到約三箭地時,突然停了下來。原來,匈奴將領見李廣他們隻有百十來人,竟敢深入匈奴腹地,懷疑後麵有伏兵,於是勒馬依山列陣,觀察漢軍的動向。

李廣的部下乍見匈奴這麼多的士兵將他們圍住,十分驚慌,紛紛欲勒轉馬頭後撤,李廣連忙製止。他說:“匈奴人勒馬不前,說明他們不知我方虛實,現在我們離大軍有幾十裏的路程,如果慌忙後撤,他們追上來一陣亂箭,我們休想逃脫一人。若是我們留下來,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匈奴人一定以為我們是為漢朝大軍作誘餌,引誘他們上當的,他們必然不敢妄動。”於是,李廣令士兵們又上前了約二裏地,然後下馬解鞍,原地休息。他的副官說:“敵人這麼多,又離得這樣近,假如有情況,我們如何應對?”李廣說:“敵人以為我們一定慌忙逃走,他們就會立即追殺,現在我們解鞍休息,表示我們不走,別有用意,更堅定他們以為我們是誘餌的想法。”

匈奴兵見李廣的士兵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十分悠閑,馬在一邊安然吃草,感到其中必定有詐。不然,百十人的騎兵部隊在敵方幾千人的包圍之下怎敢如此泰然處之呢?恰在此時,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檢查匈奴兵的布防情況。李廣飛身上馬,率領十幾個騎兵,衝到陣前,一陣亂箭將其射死。李廣主動挑釁後,趾高氣揚地率領士兵返回眾人中間,再卸鞍休息。匈奴兵更加摸不著頭腦,始終不敢貿然攻擊。就這樣,匈奴兵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雙方一直僵持到半夜。此時,夜黑風高,四野寂靜,匈奴人認為在這百十來個人的周圍一定有漢軍大部隊在埋伏,待他們有所行動之後突襲他們,於是再也沉不住氣了,心想不管怎樣,這其中必有計謀,於是撤兵回營,堅守陣地。第二天清早,李廣帶領百騎人馬從容地回到自己的營寨中。

飛將軍李廣的確有過人的謀略與膽識。作戰中多次以出奇製勝聞名。在上郡遭遇戰中,麵對數十倍的強敵,他指揮若定,毫無驚惶失措之舉;對部下一隱再隱,對強敵一惑再惑。先是下馬解鞍,使強敵懷疑自己是誘敵之兵而不敢貿然行動;接著射殺敵白馬將,挫其銳氣,使敵錯亂,誤以為是有意挑釁;隨即又令自己的騎兵縱馬而臥,進一步堅定強敵的錯覺,使其惟恐中計而自動撤退。這也恰恰中了李廣的迷惑計謀。

李廣惑敵非常有效。有一次,在雁門作戰中,李廣兵少將弱,加上他自己生病,抵不住匈奴大軍,兵敗被俘。匈奴人生擒李廣後,十分欣喜,看李廣病態十足,就用繩兜把李廣兜起來,放在兩匹馬之間,帶他一同回營。行了大約10餘裏路,李廣假裝經不住折騰昏死過去。然後偷眼看見旁邊有一匈奴少年騎一匹好馬,他突然躍起,騰身上馬,搶了匈奴少年的弓箭,把那匈奴少年推落地下。然後飛馬奔馳幾十裏,回到了自己的軍隊中。

還有一次在右北平作戰中,原定李廣軍隊與博望侯張騫的軍隊會合圍殲匈奴左賢王,但博望侯張騫因行軍迷路,誤了約定的日期。李廣的1萬人反被左賢王的4萬大軍包圍。李廣的部下都很恐慌,軍心不穩,戰鬥力下降。李廣派自己的兒子李敢率30幾個騎兵衝向敵軍,從敵人軍陣中縱穿橫行,以其快速勇猛,將敵人的陣營攪亂,安然脫身,然後告訴李廣說:“匈奴人很容易對付!”這一舉動,大大地安撫了其他將士的驚慌之心。李廣布置了一個士兵全體麵向外圍成一圓圈站好的圓陣,手持盾牌抵擋敵人的如雨之矢,而自己用他特有的弓箭先射殺敵人的副將,又射殺敵人的小分隊,使敵人始終不能近距離向李廣的軍隊射箭。雙方就這樣僵持了兩天,左賢王損兵折將,最終帶隊離開了陣地,李廣的軍隊才解了圍。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率軍出擊匈奴,李廣以60多歲的高齡任前將軍職。出塞後,衛青從俘虜口中得知了單於的駐地。他想甩開李廣獨得大功,便令李廣的前鋒部隊並入右翼出東道,他自帶中軍去追單於。李廣力爭無果,隻好聽令引軍從東道出發與右將軍趙食其會合,由於道路難走又無向導,迷失了路,沒有及時趕到會合地點。此時衛青與單於相遇,單於力戰不勝,率部下倉皇逃走,衛青隻得徒勞而返。衛青差親信帶著酒肉來慰問李廣,向他詢問右翼部隊迷路的經過,欲把走失單於的責任推給右將軍趙食其,好向天子交代戰鬥經過。李廣一身正直,不願憑空汙趙將軍清白,沒有答應衛青的要求。他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拔出佩劍引頸自刎。

漢初的邊境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其自然和人文特點決定了這種戰爭的異常艱苦和殘酷。遠離後方的長途奔襲,急風暴雨般的倉卒遭遇,以及眾寡懸殊的孤軍奮戰,成為經常的作戰方式。李廣無疑是適應這些作戰特點的傑出將領。非凡的勇敢、決斷和應變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懷,以及有別於傳統的治軍方法,使他成為受部下擁戴、敵軍聞之喪膽的一代名將。

反間反為反間害

208年秋,曹操在統一北方後,率領號稱八十萬的大軍南下。在赤壁與孫權、劉備的聯軍相遇。曹操的先頭部隊被孫劉聯軍擊敗,退到北岸的烏村,與主力會合。雙方在赤壁一帶隔江對峙。

曹操得知三十四歲的周瑜被孫權任命為吳軍統帥,便計劃派間諜去“遊說”策反。於是秘密去揚州召來了九江人蔣幹,遣其前往。蔣幹以富有辯才而著稱於江、淮之間,幾乎無人可與其匹敵。蔣幹穿上布衣,戴上葛巾,假扮成平民百姓,混過長江防線來到吳軍帥營,自稱有私事要見周瑜。精明的周瑜一見蔣幹不邀而至,便知其來意。他一語道破天機,對蔣幹說:“兄長遠涉江湖,是為曹操來做說客的吧?”能言善辯的蔣幹冷不防周瑜會如此直率,隻得支支吾吾,說什麼他此行是“來敘闊”、“觀雅曲”,不為別的。周瑜就設酒宴、彈琴瑟,款待蔣幹。酒宴中,周瑜見蔣幹欲言勸諫,便馬上起身說:“碰巧我有密事要去籌劃,我先走了,改日再請兄長。”三天後,周瑜見蔣幹毫無回返江北之意,便直言道:“大丈夫處世,遇到知己的明主,表麵上是君臣之儀,實際上是骨肉之恩。言聽計從,禍福與共。即使是蘇秦、張儀再生,酈食其複出,我都會駁斥他們的遊說之辭,何況兄長你能說得動我嗎?”蔣幹隻得尷尬幹笑,“終無所言。”策反失敗的蔣幹,狼狽返回曹營。他對曹操說:“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曹操策反周瑜不成,心中極為煩躁。時值曹軍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多有疾病。又加上將士多半不習水性,受不了江上風浪的顛簸。於是曹操就自作聰明地下令用鐵索把戰船聯接在一起,上麵鋪上木板,以減少船身的搖晃。周瑜的部將黃蓋發現這是一個極好的偷襲之機,便向周瑜提議說:“現在曹軍多而我軍少,如果長期相持對我軍不利,必須速戰速決。如今曹軍用鐵索結連戰船,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可以采用火攻打敗他們。”周瑜同意了黃蓋的建立,並設下一個誘使曹操上當的計謀。他利用曹操振蔣幹為間急欲破壞孫劉聯軍的心態,暗令黃蓋向曹操“詐降”。

於是,黃蓋寫了一封降書,秘密派人送到江北曹營。降書說:“我黃蓋深受孫權的厚恩,擔任將帥,待遇不薄,理當效忠。但是從天下大勢來看,用江東六郡的區區兵力,來抵擋中原的百萬大軍,顯然是寡不敵眾。江東的所有將吏都知道無可抵擋,但惟獨周瑜、魯肅偏狹淺薄,執意抗拒,實為頑固不化。我黃蓋識時務,決心歸降您曹公,這是真心實意的。在兩軍交戰那天,我願利用擔任前鋒指揮之便,相機行事,以報效您曹公。”

生性多疑的曹操把降書翻來覆去看了幾遍後,秘密召見了黃蓋派來送信的人,多方詢問孫劉聯軍的有關內情,送信人都一一從容對答如流。急於行間求成的曹操便深信不疑。他與送信人約定了接受黃蓋投降的時間和信號,又說:“我原先惟恐其中有詐,所以遲疑。如果黃蓋果真守信,我將賜於他最高的爵賞。”

深秋的一天,黃蓋帶領一支船隊悄悄駛出江東營地。他早就讓士兵在大戰艦上裝滿了幹柴草,澆上魚油,外麵蒙上紅布幕,並插上約定投降的旗號。大戰艦後又拴上了許多條便於機動作戰的小船。大戰艦在前,小船在後,向北岸急駛而去。

這時,正遇“東南風急”。黃蓋下令“中江舉帆”,船隊像箭一般衝向曹軍營地。假投降的吳兵齊聲大叫:“投降囉!”曹軍將吏“皆延頸相望”,高興地說黃蓋果然來投降了。當船將靠近曹操水軍時,黃蓋命士兵“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落”。頃刻之間,“煙炎張天,人馬澆溺死者甚眾”。周瑜又“率輕銳尋繼其後,擂鼓大進”,曹軍“遂敗退”。

赤壁大戰始於用間,也終於用間。曹操行間求成心切,反被周瑜利用,中了黃蓋的詐降之計。蔣幹的策反失敗,也說明曹操僅憑蔣幹的巧口利辯之才,而沒有正確估計周瑜的抗曹決心和政治態度,從而導致盲目行間,終致失敗。唐代《李靖兵法》說:“水所以能濟舟,亦有因水而覆沒者。間所以能成功,亦有憑間而傾敗者。”曹操與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各自間諜活動的成與敗,正應驗了李靖之言。

曹操談笑設間計

曹操兵敗赤壁後,自度兵力不足以擊敗孫、劉,便轉而向西,命其族弟曹仁督軍西征,力爭控製鞏固戰略後方。211年,關西將領馬超與韓遂急忙與關中諸將組成十路人馬,集結在潼關一帶,以抗拒曹軍。曹操深知“關西兵精悍”,馬超更是一員猛將,曹操對他有“馬兒不死,吾無葬地”的評語。於是他命令曹仁先“堅壁勿與戰”,然後自己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經過幾次大戰,馬超不敵曹操,節節敗退,隻得向曹操求和,願意割讓土地並送兒子為人質。曹操向謀士賈詡征求意見,賈詡說:“可偽許之。”曹操又問以何計破關西軍,賈詡說:“離之而已。”於是曹操獨自一人在關西軍陣間與韓遂“單馬會晤”。因為韓遂的父親與曹操是同年的孝廉,又和韓遂是同輩人,所以與他單獨會晤時,更顯出故友重逢之情。他們兩人馬靠馬交談多時,“不及軍事”,“單說京都舊故”,說到高興之處,還“拊手歡笑”。會見完畢,馬超去問韓遂:“曹公和你談了些什麼?”韓遂說:“沒談什麼呀,隻不過是敘敘舊罷了。”馬超便對韓遂起了疑心。

第二天,曹操又一人縱馬陣前與韓遂會麵。這時關西兵卒都擁上來觀看曹操。曹操笑著說:“你們想看看我嗎?我也是人啊。並非有四隻眼睛二隻嘴巴,不過是多了點智慧罷了!”說完又與韓遂“交馬語移多時”,低聲笑語閑談亂扯一通,又各自回營了。

曹操一回營,立即親自起草了一封給韓遂的書信,信中一會兒是大敘舊情,—會兒又說:“我知道你參加起兵,是受人逼迫所致,希望你早點過來”等等。待墨汁幹後,曹操又用另一墨色的墨筆,在信中“多次點竄”,把一些似乎要緊的話進行刪節、塗抹、修改,然後派人暗中送給韓遂。韓遂接信後,有點莫名其妙,但馬上意識到這是個陰謀,於是他把信交給了馬超,以表明他心中無鬼。可是馬超見書信中塗塗改改,便對遂“愈疑”。曹操從派出去的間諜處探知到這一情況後,立即翻臉改變態度,拒絕了馬超的求和,約定日期進行決戰。這一來,馬超更懷疑韓遂與曹操暗中勾結,企圖裏應外合。正當他們“更相猜疑”不能同心合力之時,曹操以“輕兵”為先鋒,“縱虎騎夾擊”,大破關西軍。馬超與韓遂倉惶逃奔涼州。關中的大部分地區被曹操占領。

曹操此次行間,吸取了赤壁之戰中選錯對象的教訓,采用“許和”、“會談”、“書信”、“拒和”、“作戰”五個步驟,一舉擊敗關西強敵。尤其是與韓遂獨自交談和塗改書信,做得令人叫絕,使馬超不得不疑,又使韓遂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據史書記載,這次離間活動,是“公用賈詡計”,“破遂、超,詡本謀也”。由此可見賈詡是一名協助曹操從事間諜活動手法老到的行家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