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視文化生產力的情感機製探析(1 / 3)

影視文化生產力的情感機製探析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胡永彩

2008年由北京奧組委唯一授權的國產52集動畫片《福娃奧運漫遊記》在全國各級各類媒體全方位立體式映播。該片以動漫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詮釋奧運精神和奧運理念,受到了小朋友包括成人觀眾的追捧和喜愛,引發新一輪的動漫收視熱潮。隨後進入中國大陸的美國喜劇動畫電影《功夫熊貓》以它特有的功夫與動漫的聯姻,讓觀眾眼前一亮,也取得了相當可觀的商業成績。這兩部國產和境外動畫作品相繼取得成功的內在肌理固然存在著諸多不同。但是,二者在充分開發和有效整合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建構受眾審美情感機製,從而獲得無以倫比的文化生產力方麵卻存在著驚人的相似,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麵筆者就以文化生產力為出發點,著重探討二者成功背後的情感機製構建。

一、文化資源的選取:情感的來源

對於影視來說,文化是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作用在受眾的心理上,體現於受眾對於作品的審美情感中。如果把受眾的心靈比喻成一個容器的話,受眾自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汲取和接納各種樣式的文化資源。而他們的收視期待心理就是在這種厚實的文化資源土壤中生根萌芽,最後長成心理期待之樹的。觀賞審美情感便是這棵期待之樹上長成的果實。換句話說,正是深潛在受眾思想中的文化基因決定了受眾個性各異的收視期待心理。影視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文化集合體,作品本身文化資源成分和比例的差異對觀眾心理期待的影響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影視作品要想獲得受眾的認可必須格外地關注蘊藏在受眾內心的文化基因,最終目的在於和受眾共同培育出目標審美情感果實。受文化教育和意識形態宣傳的影響,中國影視受眾的心理期待和審美情感取向存在著很多相同之處。

動畫片《福娃奧運漫遊記》作為奧運重大選題項目,運用動漫藝術形式宣傳奧運理念、弘揚奧運精神,為迎接北京奧運會營造了濃厚的人文氛圍,奧運曆史知識是其選取的主要文化資源。而動畫電影《功夫熊貓》選取的文化資源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水墨山水背景、廟會、麵條、功夫、針灸、爆竹、雜耍、書法、青磚白瓦、店小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影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前者的文化場域是世界性的,後者的文化場域是民族性的。不同的文化場域要獲得受眾的情感認同,需要選取適宜的文化成分,並進行合理配比。前者的主要文化成分是奧運曆史賽事的時間、地點、運動員、競技項目的演變等,五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福娃貝貝、晶晶、歡歡、盈盈、妮妮作為串聯話語的片中“主持人”,既知識廣博,幽默感又十足。後者的主要文化成分是中國功夫文化,它暗合著武俠片的眾多特質,並混合著美國式的幽默,既具有武舞的美學特性,又具有經典好萊塢的敘事模式,很好地迎合了青年受眾的欣賞心理。在文化比例的搭配上,前者是以點織麵,通過五個福娃將不同奧運層麵的知識編織起來。後者是以麵現點,通過功夫的文化層麵,將各個角色的個性塑造出來。如此的搭配,既是敘事結構的需要,也是影視欣賞的情感訴求。“我們在開發傳統文化資源的時候,必須要有選擇性,要與西方的時尚元素相結合,這是《功夫熊貓》留給我們的啟示之一。”[1]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選材(文化資源)與配比(中西結合)的精當。

受眾在接受影視文化的過程中會產生驚奇、感動、恐懼、喜悅、厭惡、同情、逆反等多種情感,情感話語與文化資源在作品中組合成文化生產力的基本單位。其中,驚奇與感動是兩部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兩種情感話語。在動畫電影《功夫熊貓》中,陌生的文化語境(動物世界),熟悉的符號元素(功夫),給受眾一種“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覺,受眾會因熟悉中的陌生而感到驚奇,會因陌生中的熟悉而感動。而在動畫片《福娃奧運漫遊記》中,奧運的曆史知識不但拓寬了受眾的知識麵,也讓其因“知溝”的填補而獲得驚奇感,此外,受意識形態文化指向標的要求,很多感人事件的回顧,經典曆史瞬間的映現,也很能打動受眾的情懷。感動的體育精神,感動的愛國豪情,感動的人間友愛等,都獲得了文化資源的支撐與情感話語的渲染。

二、文化資源的包裝:情感的促發

文化資源原本是散落在社會生活中的,經過藝術家的選取整合,變成了藝術作品。這種整合的過程就是藝術建構。整個藝術作品的故事是其核心,影視聲畫技術手段是其包裝外殼。當精美的影視文化資源包裝,通過傳播渠道,流向受眾心理的期待之樹時,受眾期待之樹便會得到滋養,從而促使審美情感機製運行起來,最終結出鮮美的情感果實。當然,如果影視作品的文化包裝做得不好,也會促使情感機製的運行,但果實的味道也就隨之變異。因此,動畫作品的文化資源包裝就起到了對受眾審美情感的促發作用。

在動畫片《福娃奧運漫遊記》中,奧運文化資源的包裝,主要是以符號式的串接為主。由“北京歡迎你”五個字音衍生出的福娃,本身就具有創意上的符號意味。並且,“采用知識性動畫係列劇的模式,使該片在時間、空間上具有非常大的延展性。”[2]此外,特定賽事、特定的運動員、特定的競技項目、特定的曆史時刻等,都是符號化的,具有特定的所指。當然,這種特定的符號化生產,也是由於本片的主要使命是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宣傳片而決定的。然而,由於製作人員的努力,這個意識形態訴求極強的動畫片,也在故事性和趣味性方麵獲得了巨大成功,從而順利地獲得大眾話語的接納。而在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的包裝上,猴子、毒蛇、丹頂鶴、老虎、螳螂則是中國傳統武術中頗具特色的“五形拳”的代表。崇山峻嶺、綿延不斷,猶如中國傳統山水畫,透著一股朦朧的迷人氣息。片中和平穀的建築風格更讓受眾喚起對武當山的記憶意象。此間,“動物+功夫”的絕佳組合將文化資源化作誘發情感的意象,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為大俠的禪式自我領悟,使這部充滿中國符號,用中國文化元素包裝起來的美國式勵誌動畫電影,很好地迎合了全球觀眾的接受心理。換言之,這就是中國傳統武俠片的動物版,符合國際受眾對中國武俠片品牌的認知,能夠最大效應地開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