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探析(1 / 2)

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探析

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發展觀

作者:王懷兵

【摘 要】 本文論述了馬克思多維自然觀、恩格斯辯證自然觀的形成基礎與主要內容,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對於當前中國深化生態文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觀;多維自然; 辯證自然;指導意義

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之前,哲學自然觀一直深受古希臘的二元思維方式的影響,在自然觀上呈現二元的特點。認為自然與人類社會相分離,自然是人類發展的阻礙和敵人,自然的存在是人或人的精神存在的附屬物。

一、馬克思的多維自然觀

馬克思從人類社會實踐的方式來看待自然,在實踐中有人化的自然也有自然的人化,人具有自然屬性,自然也擺脫不了人的影響。馬克思的多維自然觀包含作為一切存在的總體、基礎的自然;供人類各種活動的場所的自然;作為物質生產的要素的自然三個方麵。

馬克思沒有集中的論述自然觀,而是散見於著作中。A·施密特:“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極少講到自然‘自體’,可是這並不能說明在他的社會理論中,自然所占的位置並不重要。事實恰恰相反,這正是馬克思的獨到之處。”[1]西方自然觀的發展經曆了古代原始唯靈論、近代形而上學,到現代的理性自然觀。原始唯靈的自然觀把自然視為神靈,不可觸怒,並將自然的本原歸結於當時不可認識的自然物質。但是馬克思認為:“自然本身給動物規定了它應該遵循的活動範圍,動物……,不試圖越出……,甚至不考慮有其他什麼範圍存在。”[2]但是從人的實踐出發,人需要在這樣的一個活動範圍內達成目標,人類需要在總和的自然中進行自身的活動。即雖然“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2]自然不僅是動物和人的總的活動範圍,人還是自然的構成部分,人是所有自然存在物之一。他說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雖然人比動物的活動的領域更廣,但是從生存意義上來說:“無論是在人那裏還是在動物那裏,……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3]從人的具體的意識和精神生活、物質生活來看,自然是這些生活的唯一來源。“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係,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係。”[3]人隻有在這種交互下,才能不致死亡,才能有豐富多樣的精神生活。從實踐的意義上看,自然是實踐的基礎,是實踐活動的場所,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無機物、有機物的總括。

然而,馬克思對自然的理解並不限於此,他在以人為主體的活動範圍內,對自然進行了進一步的認識。人不同於其他動物之處在於其活動都有曆史前提,人生活的自然是前人活動過的自然,人作為現實活動的人,現實曆史的人,在此看,人類的自然不再是離開人的活動的自然。雖然 “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作為存在物又不限於此,因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他必須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識中確證並表現自身。”[3]在人的世界裏,自然不同於動物世界的自然,它是實踐的對象,是在經過改造的人類的自然環境。自然具有了屬人性。並且,在這種作為活動環境的自然中,生存方式也呈現出不同,所產生的結果也不同。“動物的生產是片麵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麵的;……動物隻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3]因此,在人類活動環境的自然中,自然與人類的關係變得緊密,真正成為人類獨有的依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