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場文試(2 / 2)

“沒人的筆墨紙都是同樣的,不夠了自己的想辦法!”外麵的軍兵大喝一聲,根本沒有憐憫的意思。

聽到外麵的哭鬧,高寵暗暗地好笑,他再次低頭埋在自己後麵的考題上。這是三道文策題,前麵兩道考的是對武經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據考題寫出一篇不下於700字的策論。

第一策問雲:“兵法起於黃帝,曆代用之,其書日滋,有三門四種之異。其後浸失其傳,而學者之所講習者,七家而已。其當時之所記,後世之所師,詳究其,宜在所置議也。昔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今其書具在,不識所附之兵法尚可考見而分別乎?李靖以為張良之所學《三略》、《六韜》是也,韓信之所學穰苴、孫武是也,今以良之運籌、信之勝敵,求之諸書,所謂師而行之,果何事耶?因其書而論其人,此所當盡心焉。至於唐太宗謂霍去病暗合《孫》、《吳》,其所合者,複何事耶?其詳以告,欲觀所蘊。”

這道策問起首,兵法起於黃帝,曆代相承,其書種類不斷滋長,曾有三門四種的分類。以後漸有失傳,傳到後世的隻有七家而已。當時人所記載的,與後世人所師法的,各有什麼優劣。請詳細明。

高寵仔細的想了想在草紙上慢慢的想到:“予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此為地之不同也。古之良法,在今世為害民之法,此為時不同也。

古之爭在中原,今之國有九州,古之人尚道德,今之人較力氣。非是古今兵法異同,實為地域和時相宜。兵法之變並無優劣,皆因因地製宜,與時俱進也……”

一口氣寫完了這個問策,高寵仔細檢查了一遍,感覺沒有什麼紕漏了才謄抄在自己的卷子上。

寫完之後,他看是看自己的第二道問策題。其策問雲:“問:兵有眾寡,眾難持,寡難支,用寡而能支,則可以有功,用眾而能持,何向而不克矣。古者用眾而敗者固有,而粗能持也則固無敵,兵法是以有“十圍五攻、敵堅敵擒”之。而以寡取勝亦不乏人,敗於寡者皆是也。故將兵者不得已於用寡,而樂於用眾固也。而勝敗之跡異,則能否之不同也……願詳論四子之得失,摭其定,以見諗焉。”

這道策問的主題是探究在不同的兵力對比條件下的作戰原則,即所謂“眾”、“寡”問題。在列舉了四個戰例之後,提出了以下問題:凡此種種,兵力眾寡不同,勝負各異,是因為四位將軍用兵之法不同?還是戰場形勢變幻莫測,必須臨事應變,根本毫無原則可言呢?請詳細考究四位古人的勝負得失,對照兵書中提出的戰術原則,加以分析論述。

這道題不僅考察的是兵法,還考察了考生對於曆史的了解。讓通過王翦破除,苻堅淝水之戰,李陵敗於匈奴和馬隆大敗鮮卑為例子講述王翦和苻堅都是60萬大軍攻南為什麼一勝一敗。李陵和馬隆都是000勇士和草原民族戰鬥,為什麼一個失利,一個大勝。

高寵想了想在下麵一一闡述了一下他們的失敗經過,點出他們必敗的理由,最後筆鋒一轉道:“故: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將這篇策論寫完,高寵仔細的檢查一遍,然後謄抄在了卷子上。

有人多人不太重視這個卷麵分,不過高寵可是久經考驗,才不會犯這個低級的錯誤,特別是在古代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全憑考官判斷時代就更是如此了。

寫完之後,他滿意的將卷子放下,數張卷子先不答得怎麼樣?就是這個字跡分毫不錯也能讓人賞心悅目。

估計一下時間,應該還比較充足。高寵拿起了最後一張卷子。這也是一道問策,不過這次不是考得學生對武經七書的理解,而是讓他們對實際的兵事進行分析論述。

這道題讓大家論述一下,朝廷這次對於燕雲之戰的評價還有對金人的看法。

高寵拿著卷子偷偷地發笑,看了這個官家被投降派和主戰派鬧得實在是沒有辦法了,竟然想出這麼一個辦法來,讓武舉們闡述對於主戰還是主和的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