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特色的發展戰略演變
文史哲
作者:陳誌楣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市緊緊圍繞國家建設和發展要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先後提出、製定七次城市發展規劃,通過65年的建設與發展,完成了從消費型城市到生產型城市轉型、從建設現代化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中心的發展理念到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的重大轉變,確立了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和把北京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發展目標。
起步:從消費型城市到生產型城市
北京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本是一座消費城市。194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僅1.05億元,基本沒有現代意義的機器製造工業,沒有化學工業。到新中國成立時,北京消費型城市的性質特征已十分明顯。為此,北京市一結束接收工作,迅速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恢複生產上來。1949年4月相繼做出的《關於加強城市管理和生產建設的決定》《關於北京市目前中心工作的決定》和《關於恢複、改造與發展生產的初步計劃》等一係列決定與規劃。1953年11月,北京市委草擬首都五年經濟計劃,提出了把首都建設成為我國強大的工業基地和技術科學中心的設想,同年編製並上報中央的《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要點》,明確“首都應該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特別要把它建設成為我國強大的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的中心”。中央批轉國家計委審議,於1954年10月批複,讚成“首都應該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不讚成把北京建成“強大的工業基地”的設想,主張在北京適當地、逐步地發展一些冶金工業、輕型的精密的機械製造工業、紡織工業和輕工業。
1958年6月形成的《北京城市規劃初步方案》,再次確認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還要迅速地把它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的中心,使它站在我國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最前列。1973年《北京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再次提出要“多快好省地把北京建成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和現代城市設施的清潔的社會主義首都”。
到1978年,北京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係,冶金、化工、紡織、重型機械製造加工等產業發展成北京市的支柱產業,工業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4.5%,北京一度超過了沈陽、太原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重工業城市之首,確立了生產型城市地位。 “首都北京、文化北京和工業北京”成為這個時期北京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特點。
形成:從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建設到首都經濟
1980年4月,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明確了北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戰略定位,指出經濟建設要適合首都特點,明確不再發展重工業。據此,1982年中共北京市第五次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了“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之方針,以首都科技文化優勢為依托,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第三產業為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經濟。1983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進一步明確首都北京的城市性質的戰略定位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經濟中心”和“現代化工業基地”。規劃還第一次提出提高環保質量,保護曆史文化名城。新的城市功能定位更加突出了首都的特殊重要性,產業布局開始實施結構調整,疏解過於集中市區的狀況,逐步向高、精、尖為特征的產業形態轉型。1988年以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為標誌,北京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走在全國前列,第三產業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1991年的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