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得理更要饒人
社會交往應該學會得理饒人,要有主動“讓道”精神。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會因為個性、脾氣、愛好、要求的不統一,價值觀念的差異產生矛盾或衝突,此時我們應記住一位哲人的話:“航行中有一條公認的規則,操縱靈敏的船應該給不太靈敏的船讓道。我認為,這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是應遵循的一條規律。”
做一個能理解、容納他人優點和缺點的女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那些隻知道對人吹毛求疵,又沒完沒了地批評說教的女人,怎麼會擁有親密的朋友呢?人們對她隻有敬而遠之!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為人處世,當以寬大為懷。生活在相互寬容的環境中,是人生的幸福,會使你忘卻煩惱,忘卻痛苦。
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一位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風的作用把痰刮到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了,該女子看到後慌忙道歉,並從包裏掏出麵巾紙要擦去小夥子褲上的痰。但小夥子惱怒地不肯讓她擦去痰,並聲言:“你給我舔去!”女子再三賠禮:“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你擦去好嗎?”但他執意不讓她擦,就是讓她舔。這樣爭執下去,街上圍上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打哨鬧著、笑著,但見女子怎麼“對不起”也不能使小夥子原諒,非讓她舔去不可。最後惹得女子大怒,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大約有一兩千元,當場喊道:“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夥子就是一陣拳腳,隻見他被踢翻在地不知東南西北,等站起來找那女子時,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無影無蹤……
我們不難看出,如果小夥子給女子一點麵子,也不會被打得不知東南西北。
不給別人留台階,最後自己也會沒有台階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人留個台階,也是給你自己留條退路。
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和改變他人。
“知退”不是每個人性格中的必然因素,隻有大智者才能悟到做到。換句話說,知退是一個人嚴謹性格的表現。每個人的智慧、經驗、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與人相處,爭鬥難免——不管是利益上的爭鬥或有關是非的爭鬥。而這種爭鬥,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尤其明顯。
很多人一旦陷身於爭鬥的漩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另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旦得“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豎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著勝利的號角,但卻也是下次爭鬥的前奏,“戰敗”的對方失去了麵子和利益,他當然要“討”回來。
“得理不饒人”是你的權利,但不妨“得理且饒人”,這樣也給自己留條退路。
得理不饒人,傷了對方,有時也連帶傷了他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且饒人,也是積德。
芳芳小姐是一家雜誌社的攝影師,由於她曾在美國呆過一段時間,行事有些洋派,在那作風保守的雜誌社裏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偏偏她個性散漫,又常做錯事,總編輯早就看她不順眼,隻因她是老板朋友的女兒,所以隻好對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一天,為了一些照片,總編輯和芳芳小姐起了衝突,眾人見戰火引燃,紛紛過去圍觀。芳芳小姐還要力爭,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加入戰爭,芳芳小姐一舌難敵眾口,掩麵而逃。之後眾人還不約而同地聯合起來打擊她,挑她照片的毛病,批評她偶爾的遲到旱退。後來,她辭職了。不久後總編輯被辭了。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難免會偶有過失,因此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
對方無理,自知吃虧,你於“理”明顯占過對方,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也許還會報答你。就算不會圖報於你,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這就是人性。
在社交活動中,你不妨學一點給人“台階下”的技巧,以使你能適時地為陷入尷尬境地的對方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使他不丟麵子。這不僅能使你獲得對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於樹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得理且饒人”就是給對方一條生路,讓他有個台階下,為他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這樣,等到對方得理時,就會同樣也給你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
《菜根譚》中指出,“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這句話旨在說明謙讓的美德。凡事讓步,表麵上看好像是吃虧,但事實上由此獲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人們往往把大海比做寬廣的胸懷,因為大海能廣納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彈簧,彈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韌性。在一個單位或集體中工作學習,難免會產生一些意見或矛盾。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誰都不肯甘拜下風,以致大打出手,就會既傷了和氣,又造成惡劣影響。事後靜下心來想想,當時若能忍讓三分,自會風平浪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實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現得越謙讓,越能顯示出他胸襟坦蕩,富有修養,越能得到他人的欽佩。
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也會造成傷害。好比將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定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他一條生路,他“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
【編者小語】
年輕氣盛的可以因為一句口角,糾纏不休;如餘秋雨老師這般,就算有人詆毀自己,依然可以淡然麵對,一笑置之。但無論是怎麼的尺度,“得理且饒人”在當時似是難以做到,但在時過境遷之後,偶然再想起,便能深刻體會:給人寬容,也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善待。
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我們做某件事時,如果情況對自己不利,再要繼續下去很可能慘遭挫敗,甚至丟了性命。那就必須考慮如何全身而退,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此時,必須當機立斷,決不可拖泥帶水,這最能反映出你的功力深淺。
第一,要仔細分清形勢是否有利,慎之又慎地做出是否撤離的決定。
因為,撤離畢竟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為保存實力、不得已而為之的消極行動。假如形勢並非很危險,再堅持一下就會成功,就絕不要輕言撤退。
武則天年方十四時便已豔名遠揚,被唐太宗召人宮中,不久封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無比,被唐太宗昵稱為“媚娘”。當時宮中觀測天象的大臣紛紛警告唐太宗,說唐皇朝將遭“女禍”之亂,有一個女人將代李姓為唐朝皇帝。種種跡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宮中。唐太宗為子孫後代著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檢點。並給予可靠的安置,但對於武媚娘,由於愛之刻骨,始終不忍加以處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雖一時精神陡長,縱欲盡興,但過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將就木了。武則天此時風華正茂,一旦唐太宗離世,便要老死深宮.所以她時時留心擇靠新枝的機會。太子李治見武則天貌若天仙,仰羨異常。
兩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隻等唐太宗撒手人世,便可仿效比翼鴛鴦了。
第二,情況不妙時,必須當機立斷,主動撤退,否則,肯定是血本無歸。
當唐太宗自知將死時,還不忘如何確保李家江山的千秋萬代,要讓頗有嫌疑的武則天跟隨自己一同去見閻羅王。臨死之前,李治和武則天都在他床邊,他當著太子李治的麵問武媚娘:“朕這次患病,一直醫治無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著起不來了。你在朕身邊已有不少時日,朕實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後,你該如何自處呢?”
武媚娘是冰雪聰明之人,哪還聽不出自己身臨絕境的危險!怎麼辦?她心裏清楚,隻要現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將來沒有出頭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談何容易,唯有丟棄一切,方有一線希望。於是她趕緊跪下說:“委蒙聖上隆恩,本該以一死來報答。但聖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遲遲不敢就死。妾隻願現在就削發出家,長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聖上長壽,聊以報效聖上的恩寵。”
唐太宗一聽,連聲說“好”,“省得朕為你勞心了”,並命她即日出宮。唐太宗本來是要處死武媚娘,但畢竟自己很喜歡她,心裏多少有點不忍。現在武媚娘既然敢於拋卻一切,脫離紅塵,去當尼姑,那麼對於子孫皇位而言,她不可能有什麼危害了。
武媚娘拜謝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卻如遭晴空霹靂,動也動不了。唐太宗卻在自言自語:“天下沒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聽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機溜了出來,徑直去了武媚娘的臥室,見她正在檢點衣物,便對她嗚咽道:“卿競甘心撇下我嗎?”武媚娘滿臉無奈的憂傷.她回身仰望太子,歎了口氣說:“主命難違,隻好走了。…‘了’字未畢,淚已雨下,語不成聲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說願意去當尼姑呢?”武媚娘鎮定了一下情緒,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李治:“我要不主動說出去當尼姑,隻有死路一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殿下登基之後.不忘舊情,那麼我總會有出頭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當即解下一個九龍玉佩,送給她作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則天很快又被召人宮中。她的聰明之處在於能識別“風緊”還是“風鬆”,在危難麵前能迅速分清主次,並能果斷地“退”,從而保住自己的性命:“風鬆”了,又再回來。後來時機成熟,武則天果斷地由退轉進.成為中國曆史上聲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編者小語】
做人無疑應該堅守內心的原則,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不能因為屈服於壓力或貪圖物質利益的享受就輕易的妥協甚至出賣自己的良心。然而,在個人的名利或物質利益受到損害或由於個人利益與他人發生矛盾時,如果能大氣大量的退讓一步,則不僅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種大忍之心的體現。
社交要學會感恩
不懂得感謝的人是對人冷漠的人,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不論她多麼會微笑、認同,有談興,人們都會疏遠她。懂得感謝的人則不同,在他人的眼裏,她們都顯得那麼善良淳樸,他們對人有更多的愛,他們更加關注別人——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得到別人的喜歡。
常常有人會這樣說:“老師教課,他得到了工資,這是他的職責,沒什麼好感謝的。”“我看病掛號交費了,還要什麼感謝。”“兩個朋友互相幫助了,好處對等,就不要互相感謝了,那樣太虛偽了。”等等。這些人錯誤挫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商品交換關係。當他們這樣想時,他們就會很自然地這樣對待別人,於是別人也自然這樣對待他,人際關係就因此而變得陰森、冷漠。老師教課不僅在於掙錢,他對學生還有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醫生治病時,更會有對病人的關心,人們對此應該感謝;朋友幫助你時,也許有他自己的目的,但是他隻要幫助你,你就應該感謝,這才是朋友。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有點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有些女性會想:我記住別人的好處,不記他們的壞處,這不是吃虧了嗎?實際上,你並不吃虧。因為當你想到別人的好處時,你的心情是愉快的;當你想起別人的壞處時,你內心是氣憤的,不愉快的。
一個聾啞小女孩與媽媽相依為命,每天晚上6點的時候,媽媽會準時回家,給她帶一些好吃的。可是這天外麵下起了大雨,到晚上6點了,媽媽還沒回來。小女孩不禁為媽媽擔。起來,是不是雨太大了?媽媽走得太慢了,還是……小女孩不敢想了,她在心裏一遍一遍地祈禱,她等呀等,一直等到了9點,媽媽還沒有回來,便決定自己出去找媽媽。她在雨裏走呀走,走到了馬路的拐彎處,看見媽媽躺在地上,手裏還拿著小女孩最愛吃的年糕。小女孩哭著跑到媽媽身邊,她想媽媽一定是累壞了,便坐下來,把媽媽的頭放在了自己的腿上,她要讓媽媽好好睡一覺。可是,當小女孩看見媽媽並沒有舍上眼睛,她忽然意識到,媽媽已經永遠離開了她。她站起來,用手語在雨中一遍一遍地唱著那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合在了一起,從她那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我來自偶然,像一粒塵埃,有誰看出我的脆弱;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看過之後,你的心被感動了嗎?我們應該感恩於活在這個世上,感恩於父母給予我們的愛,感恩於這個世上有那麼多的人對我們的關心,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而使我們不再孤單,不再無助,才會有快樂常在身邊伴隨。這種愛心需要我們不斷地傳遞下去,我們也同樣應該付出自己的關懷和愛心去給予別人,讓每一個人都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在這個世上。
但是,傳統讓我們含蓄得太久了,以至於很多感激的話語都停留在醞釀階段,卻一直沒有啟封。其實,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向別人表示自己的感激更多的是需要一種習慣,隻要你嚐試著去做,就一定能養成這個習慣。
(1)要多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和好處。最好每周一次,專門抽時間想想都有誰曾幫助過自己。
(2)你可以在其他朋友處談論這個幫助過自己的人,盡可能談得詳細。這比在內心感謝影響要大很多,講出來會使你心裏增加感動之情。
(3)可以直接向自己的朋友表達自己的感謝。“人喜歡自己幫助過的人超過幫助過自己的人”,這話絕對是真理,唯一的條件是被幫助者懂得感謝。表達感謝要具體,一定要講出對方的幫助對你有什麼意義。
(4)要養成感謝的習慣。在感謝別人時,誠懇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感謝要發自內心,要不卑不亢。友誼和愛的付出應該得到真誠的感謝,這種感謝不是低三下四,不是阿諛奉承。
感恩不但是一種禮節,更是一個人具有涵養的基本體現。因而,感恩與溜須拍馬不同,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報的。對於個人來說,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種深刻的感受,能夠增強個人的魅力,開啟神奇的力量之門,發掘出無窮的智能。感恩也像其他受人歡迎的品質一樣,是一種習慣和態度。
【編者小語】
人離不開群體。台灣著名作家劉墉在他的一篇勵誌文章中,曾經勸勉年輕人要心存一顆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這是因為惟有學會感恩,感謝生活,才能從各個方麵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才會更加熱愛生命,關愛他人,收獲平和與快樂。讓我們學會感恩吧!感恩是一種美德!
吃小虧得大便宜
“吃小虧賺大便宜”這一厚黑術在於以小本賺大利。在人際關係中,很多東西都是相互聯係的,相互依存的,人與人之間難免有些明爭暗鬥,各種摩擦。因此,在適當時候恰當地舍小求大,往往會收到奇效。
唐代有個叫竇公的商人,很善於經營家業,但財力上很困難。他在京城裏有一塊兒寶地,與大宦官的地段相鄰,宦官看中這塊地想得到它。這塊地僅值五六百貫(古代一千文為一貫),竇公很高興地把這塊地獻給了那位大宦官卻根本沒有提價錢。在討得宦官十分歡喜之後,他就借故說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兩三封信給神策軍中的護軍,那宦官便替他寫了信。竇公借這些信總共獲利三千貫,從此,他的事業便發達起來。
長安城東郊有一片空地,地勢低窪有積水,竇公就用低廉的價錢買到手,然後讓女傭人帶著蒸餅盤在那塊空地上誘兒童:哪個孩子如果扔磚瓦擊中空地上的一個目標,就獎給他一個蒸餅。小孩們都跑來爭相扔磚瓦石塊,這樣那片窪地填平了十分之八九。接著又用好土墊在上麵,在這塊地上蓋起了一個客店專門留波斯的客商居住,每月能獲利數百貫。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時候不愛吃看得見的小虧,反而吃了看不見的大虧,正所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其實,如果想要順利解決這些小事情,辦法隻有一個,把“吃虧時就糊塗一下”當做自己做人的原則。凡事多謙讓別人一些,自己吃點小虧,就萬事大吉了。
小張與小李是對門的鄰居,一天不知哪家的雞在兩家的路正中間生了一個蛋,小張有事出門正巧看見了這枚蛋,當他伸手要拾起來的時候,小李正巧也出來了,小李上前一句:“我家的雞下的蛋,憑什麼你拿起來?’,小張不服氣:“憑什麼說是你家的雞下的,這是我家的雞下的。”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強起來。小李見自己的嘴快不過小張,便抬手給了小張一巴掌;小張見自己吃了虧,跑回家拿來剪子,一氣之下捅向了小李的腹部。小李當場死亡,小張被抓進了勞改所。兩天後,小張對自己的做法越想越覺得窩囊,就自尋短見,一命嗚呼了。
還有一顧客到菜市場買菜,向攤主討價還價,攤主不同意。一番爭執之後,攤主終於同意優惠一點,可當顧客選好了菜付錢時,攤主還是按原價收錢,顧客見攤主少找給了自己1元2角錢,就一肚子的不滿。攤主說:“願買就買,不買就拉到!”顧客一聽火冒三丈:“我還不買了呢,你怎麼著?說完把菜往地上一扔,準備要走,攤主見狀忙追上去讓顧客撿起來。顧客硬著頭皮就是不撿,攤主一急踢了顧客一腳,這個顧客一下子怒了,拿起一秤砣就打向攤主的腦部,攤主當場被砸暈暈倒,送入醫院。顧客本來想占點便宜,不願吃1元2角錢的小虧,沒想到自己卻吃了管人家醫療費、醫藥費,還得照顧病人的大虧。
這裏舉的兩個例子都表明了有些人看問題時目光短淺、眼前利益太重,不會裝裝糊塗。像小張與小李,任何一方肯讓一步,吃點小虧的話,也不至於斷送兩條人命;而顧客不願吃l元2角錢的小虧,最後卻吃了百倍的大虧。
人生在世,即使什麼也學不會,也得學會吃虧。隻要學會吃虧,你就煩惱從不上身,遇事遊刃有餘,心底坦坦蕩蕩,吃飯有滋有味。這種神仙般的滋味,是愛占小便宜的人根本體會不到的。
例如,在單位裏多幹些工作,哪怕工資還不如那些整天閑著的人拿得多也沒關係。雖然眼前你付出的要比別人多,而得到的卻比別人少,從表麵上看可能是吃虧了,但是誰工作幹得多,誰的能力強,領導心中自然有數。若是將來有一天單位優化組合,想必哪個領導也不會讓勤勤懇懇工作的人下崗,而把那些吃飽了混天黑的人留下來。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能夠保住自己的飯碗,對於養家糊口的你來說,難道不是福嗎?
因此,遇事該糊塗時就糊塗一下,吃點虧讓一步,不是弱者而是英雄。因為他用糊塗的智慧躲避了身後不可想象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