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最後之戰(2 / 2)

如何在‘子彈’的眼皮子地下將中子彈送大它的旁邊呢?通過普通的導彈發射同樣也行不通。如果讓核彈頭導彈跟著其他的導彈群一起發射,那也是行不通的,隻要它的‘光劍’一掃,這些導彈就全爆炸了,就像當時那一整排的軍艦被橫掃一樣。怎麼辦呢?如何在它的眼皮子地下行動呢?

就在這時,一個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學習耗子一樣,在整個島嶼的地底下挖通一條隧道,這個隧道一直通往‘子彈’正下方,然後將中子彈送到它的正下方引爆。隻是,先不說挖通長度大約五百米的隧道有多難,在戰爭情況下,不排除‘子彈’可能的騷擾,中子彈在底下爆炸首先會影響它的威力,而且更容易造成地質災難,有可能造成火山的覺醒,然後就是對生態的破壞了,雖然整個島不一定會被炸平,但是地表的塌陷是一定會造成的,中間會形成大坑洞,然後海水再倒灌,到時候整個島嶼也就名存實亡了,海水倒灌又會充分與爆炸後的輻射汙染物混合,在經過洋流的運動,輻射汙染就會遍及更大的範圍。但是,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了,要接近‘子彈’,隻有走這條路,之前軍方已經無數次的通過導彈群來掩護裝有中子彈模型的導彈到‘子彈’那裏去,可是都被它攔了下來。隻能采用這條下策了。

於是,軍方開始了挖掘作業,挖掘的地點是一座山的後麵,因為這裏的能夠遮擋‘子彈’的視線,以起到掩護作用。‘子彈’的視覺原理還不清楚,疑似紅外探測器的結構,視角為360度,沒有射擊死角,包括頭頂,因為光束炮管是模塊化移動的,可以移動到‘子彈’全身的任意角落。

挖掘作業一直在進行,調集了全世界的專家以及最先進的挖掘技術,不過即使這樣,挖掘作業最快也要一個月,因為不但要考慮挖掘時的困難,像地下的岩層這種難挖掘地段,還得保障整個隧道的穩固不會坍塌,這既是要考慮地質土層的事情了,還有要考慮地下水源以及沼澤分布情況,所以挖掘工作是十分困難的,也凝聚了挖掘人員的一片心啊。

挖掘工作比較順利,‘子彈’也一直沒有察覺,看來人類的猜測是正確的,‘子彈’並沒有探查地下的能力。在人們挖隧道的時候,部隊在平時佯攻,吸引敵人注意力,武器專家也在現場收集高貴的數據,為未來的武器研發打下了基礎。直到隧道挖到了‘子彈’的腳底下,它也表現出未察覺的樣子。人類在隧道內鋪了鐵軌,中子彈就搭載著軌道車到達了指定地點。中子彈的位置也是放置的與表層越近越好。隨後,部隊撤出小島,部分坦克裝甲車以及飛機空著留在那裏,還有一些檢測儀器,順帶著為這次地下中子彈爆炸試驗測量數據。

看著已經撤離的部隊,還有已經空無一人的荒島,還有那個巨大的嚇人的黑色‘子彈’,那個外星文明的產物實在是有太多的未知,然而人類與他們之間是不可能共處的,活著的,隻能有一個。看著那個還冒著硝煙的戰場,總司令感慨萬千,自己有生之年還能打這場驚天動地的大仗,這輩子也是值了,永別了對手。總司令莊嚴的按下了手中中子彈的引爆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