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1 / 1)

公元1968年,人類第一次火箭載人火箭“真理號”升空,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成功與地球引力持平。飛船此時既不從高空掉落,又不無限製的飛離地球,隻是沿著地球衛星軌道行駛。行駛時間長達74個小時,航天任務結束後,開始返回地球。

飛船的推進器分離,外科逐漸剝落,隻剩下光禿禿的返回艙,夾雜著於大氣層的摩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朝向地球下降著。

宇航員從儀器上看著背後的浩瀚的星海,宇航員加特林感到無限的感慨與極大的遺憾,他的太空之旅到這裏就已經結束了。他想繼續前進,但是船艙中的燃料與氧氣不允許他這麼做,否則就是一去不返的不歸之路。他十分的不甘,在這個直徑有130億光年的宇宙裏,人類的這次載人升空,隻是敲開宇宙大門的一粒小小的沙子,通常敲門要用一塊硬實的敲門磚,把門敲得足夠響了才能引得門內的人前來開門,將客人領進門內,才能看到人家豪宅內部的景觀。但是要敲開宇宙的大門,人類根本沒有一塊像樣的磚頭,對於宇宙這塊大門來說,人類的科技隻能說是一粒小小的沙子啊,要在浩瀚的星海中遨遊,人類任重而道遠啊。

加特林在這座飛船上呆了74個小時,在此期間,他一直是獨自操作著這些不會說話的機器設備,每5分鍾他要向地麵基地做一次行駛報告,他的睡眠統計為22個小時,進食管裝液態食品6.5kg,氧氣消耗29803升,排除二氧化碳以及甲烷等氣體27780升,大便排放3次,小便排放18次,總共排泄物的排放物質量達到……

返回艙在下落的過程中,穿越了350km高度範圍的電離層,中間層,臭氧層,平流層和對流層,外麵的艙壁在與看不到摸不著的空氣的摩擦產生了大量的熱,極高的溫度使得外壁變得通紅,一路上帶著火花,就像一顆流星劃過了無邊的天際,隻是這顆流星一定會落在地球上,不會隻是當一個匆匆過客擦離了地球。

等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副巨大的降落傘從返回艙的尾部撐起,以減緩下落時的速度。漸漸地,返回艙降落在一處荒無人煙的隔壁,返回艙的情況是地麵基地實時監控的,所以當機派來了車輛,車上的技術人員將密封的艙門開啟,將處在眩暈中的宇航員接了出來,讓他們坐在椅子上,通常情況下,這時的宇航員是難以站起來的,乘坐返回艙從高空墜落,是及其的不穩定,大氣流動造成的搖晃比乘坐船隻或者是汽車還要劇烈很多倍,比乘坐雲霄飛車也要刺激的太多。

在宇航員與返回艙被成功回收之後,地麵所有工作人員慶祝了起來,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位走出太空的人!不一會兒,電視上,報紙上,爭相報道著這則熱聞,宇航員加特林一站成名,迎接他的是鮮花與掌聲,隨即到達了他的人生巔峰。

隻是到了第二次航天計劃的啟動,他未能再次受命擔任此次旅行的宇航員,宇航局選擇了後備的宇航員代替了加特林,因為他的身體後來經過檢測到收到了一種宇宙射線的照射,導致身體機能的不斷衰弱,已經有多項器官開始衰竭,雖然他現在29歲,但是他已經憔悴的像個老人了,依靠著醫療設備維持生命。他的夢想是百分之百中斷了,他的人生也中斷了,他的前途也中斷了,這莫大的悲劇降臨在他的身上,最終從一名赫赫有名的航天英雄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第一次升空的成功極大的激勵了人們!

公元1978年,第一座宇宙空間站建設完工。

公元1983年,宇宙空間站正式成為航天中轉站,進行衛星與其他航天器的交接與補給。

公元1986年,第一艘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

公元1990年,第一艘月球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順利登月,這是人類的腳步第一次踏上月球本土。

公元1992年,月球開始勘探活動,並發掘出特殊礦物,利用效率為石油的10倍,煤炭的17倍。

公元1998年,聯合國正式宣布進行月球大開發,標誌著月球建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