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聽彤兒這麼一說,袁術樂了:
“你還要問麼?哪次沒帶你和融兒的別動隊?鬱悶!這下應該不會有人喊‘慢’了吧?”
終於不再有人說“慢”了,袁術略為總結一下,就命各自準備,自行出發。
兩天後,袁術等人領別動隊、陷陣營、雙子龍騎輕裝而行,徐晃則領兩千四百人帶著所有人的裝備和十萬石糧草隨後跟進。雙輪馬等先進武器是不會帶出來的,那是袁術的秘密武器。隻有陷陣營和別動隊裝備精良一些。而別動隊的職責隻是護衛而已。
行至天井關,袁術看望了廖化,都在天井關安頓下來。因為,暫時沒有約定會盟的地點。袁術派出鷹眼和銀狐下去聯絡消息。
幾天後,袁術得知袁紹和王匡屯兵河內,張楊亦率數千人投靠;於是,袁術也趕往河內與袁紹會盟。隨後,袁術相繼得知了其他各地諸侯的消息:張邈、劉岱、橋瑁、袁遺與鮑信屯兵酸棗,曹操則屬於張邈軍麾下;孫堅以長沙太守身份屯兵魯陽;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則留在鄴城,給與聯軍軍糧。
暈死,這算上自己,出兵的才十三路啊。羅大忽悠幹什麼呢?十八路的人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袁術這才知道一些實情:公孫瓚:並未表態。陶謙:與董卓保持關係,采取觀望態度。劉焉:與張魯隻是保州自守。孔融:著手於打擊黃巾餘黨。馬騰與董卓保持關係。公孫度:於遼東自立為侯,與董卓保持關係。劉虞:並未表態。焦和:雖曾起兵,因為青州黃巾複起,所以沒有參與會盟,不久病死。陳溫:並未表態。王睿:本來也有起兵,因為和孫堅有私怨,被其逼死。
我的天,得到消息後,袁術忽然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為什麼孟德公那麼討厭陶謙,估計這裏也有一定的原因。討伐叛逆,居然頂個仁義的名號與賊首還有一腿,這算什麼?欺世盜名之輩,袁術也看不起。至於公孫瓚為什麼沒有出兵,袁術懶得去想。劉虞則覺得為天子守好邊疆,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劉焉張魯不用說了。孔融正忙著對付管亥。馬騰隻是被羅大忽悠“歪曲”了,整一個董賊的幫凶,被說成大忠臣。公孫度是徐榮保舉的,這時候不在後麵踢屁股就不錯了,再說,這也是一個危險分子,縱觀三國曆史,子孫叛來叛去好幾代…
一盤散沙,是體現不出群雄討董的氣勢的,袁術建議袁紹號召各路諸侯統一在一個地方會盟,然後統一進攻,統一供應給養。袁紹采納了袁術的建議,號召諸侯在滎陽城集結。
又過了五天,眾諸侯在滎陽城外相遇了,由於城內不方便紮營,袁術又提議在城外紮營。袁紹采納袁術的提議,連同王匡張楊一起,在滎陽城東一處開闊地紮下營寨。隨即,張邈、劉岱、橋瑁、袁遺、鮑信、曹操、孔伷也陸續趕到,韓馥孫堅也派出了代表參加會盟。待到眾諸侯紮營完畢,袁術登高眺望,好不威武。隻是,劉關張沒來,三英戰呂布是看不到了……
是日,眾諸侯帳中聚會,要推選一個盟主出來號令群雄:
“盟主嘛,我袁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大兄有德高望重,有長者之風,更兼麾下良將如雲,精通兵法,博學多才,當然得選大兄袁本初做盟主最為恰當。”袁術當下就首推袁紹。
嘿嘿,盟主,風口浪尖上,我才不幹呢,現在要的是隱忍,不是出頭。
“不然,我鮑鴻覺得曹校尉是這一次聯盟的發起者,當由曹校尉做盟主。”一邊鮑鴻道。
“上黨別的沒有,人才匱乏,缺少資源,三年的發展,僅僅隻是糧草多一點,大兄做盟主,糧草我包下了。”嘿嘿,糧草,我幾千萬石,撐都撐死你們。
“韓冀州不是答應供應糧草麼?”忽然人群中有人質疑道。
袁術也懶得管這些人叫什麼名字,在三國的曆史上不過是曇花一現,不久都會“嘔哇”了,而聽這人的意思就是有韓冀州的糧草就可以不需要他袁術的了。
“哦,這樣也好,我等的戰事不知是不是韓冀州都知道呢?這要供應我等數十萬大軍一兩月倒也罷了,要是三五月半年呢?你們就自己想辦法?要知道這些年連年征戰,此地已經無糧可征,而冀州也飽受黃巾禍亂,就算再多,也不及我上黨一郡之地。”袁術反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