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4自保之道,惟變惟善(1 / 2)

No.44 自保之道,惟變惟善

名人導語

除了無窮的運動和無窮的變化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永恒的東西了。

——恩格斯

本節要點

大量裁散湘軍消除朝廷疑忌;對於朝廷調遣,盡量拖延觀望;未雨綢繆,以逸待勞。

故事案例

曾國藩是晚清最有實力的大臣。他一方麵靠自己的忠心,消除了朝廷的顧忌,敢於向自己放權。另一方麵,他同時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權勢,用實力說話,即使朝廷有顧忌,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樣,既維護了自己,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又保持了國家的安定,避免了政治局麵的大動蕩。

1.大量裁散湘軍消除朝廷疑忌

清朝是滿洲貴族的天下,他們重用曾國藩等漢人,實在是迫不得已,內心深處,仍然有強烈的民族歧視。為了防止曾國藩離心離德,背叛自己,朝廷在重用曾國藩、胡林翼等人的同時,也安插了湖廣總督官文、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等滿蒙貴族鉗製他們。

對此,曾國藩心知肚明。為了消除朝廷的疑忌,太平天國剛剛被鎮壓下去,他就下令將自己直屬的曾國荃部湘軍大部分裁撤。當時朝廷也認為這是最安全的。他們覺得太平天國本不知道,除了湘淮兩係,清朝其他的武裝力量己經徹底腐朽,難堪重任了。

2.對於朝廷調遣,盡量拖延觀望

同治三年(1864年),正當曾國藩分期分批裁撤湘軍之際,僧格林沁馬隊被撚軍在湖北牽著鼻子走,接連損兵折將。清廷萬般無奈,命令曾國藩率軍增援湖北。

朝廷的這次調遣,對湘軍非常不利,所以曾國藩的態度也十分消極:

其一,攻陷天京以後,清廷咄咄逼人,大有卸磨殺驢之勢,曾國藩不得不避其鋒芒,自翦羽翼,以釋清廷之忌,為此曾國藩也滿腹愁怨。

其二,憎格林沁驕橫剛愎、不諳韜略,向來輕視湘軍,如果曾國藩統兵前往作戰,勢必會形成湘軍送死有分、論功行賞無緣的情形。

此時,曾國藩正處在十分無奈的兩難之中,不聽從調遣,是不忠;聽從調遣,是不利。公開拒絕不服從,是一個封建臣子難以做到的,而遵命前往,又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結果。萬難之中,隻好采取拖延之法。他上奏折推辭說:

臣自鹹豐四年躬親矢石,屢次敗挫,厥後十載,久未親臨前敵。即元年秋間大疫,群賊紛乘,曾國荃被圍四十六日,鮑超絕糧二日,臣俱未親行援救。本年奉諭旨,飭臣督攻金陵,臣亦未親往圍攻,非漠視也,自揣臨陣指揮,非其所長,不得不自藏所短,俾諸將得展其才,此次臣若自赴楚界,未必有益,而僧格林沁、官文同駐蘄、黃四百裏之內,以欽差三人萃於一隅,恐啟賊匪輕視將帥之心。

曾國藩十分清楚,僧格林沁大軍在黃淮大地上窮追不舍,失敗是注定的,隻是早晚的事,他斷言:“此於兵法,必蹶上將軍。”因此,曾國藩按兵不動,靜坐江寧,觀其成敗。

高樓寨一戰,僧格林沁全軍覆滅,這位皇親國戚竟然被一個年輕的撚軍戰士殺死。經過這一仗,撚軍聲勢更加浩大,他們縱橫山東、河南,威逼津京。朝廷不得不急忙再次請出曾國藩,命他辦直隸、河南、山東三省軍務,所用三省八旗、綠營地方文武員盡歸其節製。兩江總督由江蘇巡撫李鴻章署理,為曾國藩指揮的湘軍、淮軍籌辦糧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