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麵。他在朝20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三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割據,大大小小無計其數。以臣謀主、盜用名僭號的事情屢有發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專靠搬弄是非而取寵於人。在這樣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剪除功高震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荀彧身為第一號謀臣,因為死保漢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樣被逼迫自殺,別人又當如何呢?荀攸則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的方麵,正如史書所載“攸深密有智防”。

那麼,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參與、謀劃軍機,他智慧過人,連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卻注意不露鋒芒、不爭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他的姑表兄弟辛韜曾問及他當年為曹操謀取袁紹冀州的情況,他卻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說自己什麼也沒有做。荀攸作為曹操的重要謀士,為曹操“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史家稱讚他是“張良、陳平第二。”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卓著功勳卻是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對他人說起。據說荀攸的奇謀妙計隻有鍾繇知道,原準備著成一書,但未完而死。荀攸20年從征謀劃之策也就未能傳之於世,實為可惜。

荀攸與曹操相處20年,關係融洽,深受寵信。從來不見有人到曹操處進讒言加害於他;也沒有在一處得罪過曹操,或使曹操不悅。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說:“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對他的品行,更是推崇備至,“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美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被曹操讚譽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

劉備大義滅親斬義子

劉備做了一件讓人大吃一驚的事。自己的兒子說殺就給殺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關羽被困麥城,廖化闖出重圍到上庸求救,上庸守將是劉封和孟達,劉封欲發兵相救,卻被孟達勸住了。

關羽遇害後,廖化深恨二人,劉備更是大怒不止,一定要捉二人問罪。孟達害怕投降了魏國,諸葛亮想出了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可派劉封進兵,去擒孟達,令二虎相鬥,不管劉封勝敗,必回成都,然後再行處理,劉備應允。孟達在襄陽見劉封來攻打,派人致書信招降劉封。

劉封見書信大怒道:“賊人誤我叔侄之義,又離間我父子之親,使我為不忠不孝之人。”於是扯碎書信,斬其使者,引軍前來鏖戰。

孟達知劉封扯書斬使,頓時大怒,領兵出迎。怎奈劉封鬥不過孟達,又加之徐晃、夏侯尚左右夾擊,大敗而歸。

劉封回到了成都,麵見劉備,大哭不止,細奏前事。劉備怒道:“你有何麵目來見我!”

劉封哭著說道:“叔父之難,非兒不救,因孟達諫阻的原因。”

劉備更加憤怒:“你自己吃飯穿衣,非土木偶人!如何聽信讒賊所阻!”命左右推出斬首。劉備殺了劉封後,聽說孟達寫信招降,劉封毀書斬使的事,心中很後悔。這就是劉備殺劉封的經過。

雖說劉封不是自己的親兒子,卻也是劉備主動要收劉封為義子的。況且當時劉備還在難處,這就說明劉備與劉封既有父子之名,又有父子之實。

其實,如果細細推敲,劉備的這一驚人舉動,是有一定的目的。他殺劉封,對關羽有個交代,對張飛有個交代,對自己有個交代,更是對滿朝的文武百官有個交代。

滿朝的文武百官都在盯著劉備,兄弟情、父子義,如何處理這件事將直接關係到劉備與滿朝文武百官的關係,劉備還是把劉封給斬了。所以此次劉備失去的是義子,得到的卻是滿朝文武百官的擁護。

說劉備是梟雄,一點不假,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他深知作為一個領導者,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進而影響到整個大局,所以要正軍紀,首先要正自己。於是,他對家人、對親戚毫不客氣。

論功時親屬不作為優先考慮的對象,行罰時先拿沾親帶故的開刀。不管是摔阿鬥,還是“兄弟如手足”,他都有一個目的,去感動人,因此,關羽、張飛、趙雲等拚死效命,諸葛亮鞠躬盡瘁。當劉封用不救關羽是“孟達諫阻”為理由時,劉備還是不為所動毅然殺之。

劉備大義滅親,既贏得了人心,又嚴肅了軍紀,可謂既“指桑”、又“罵槐”,實在是一舉兩得,既讓忠臣拚死效命,也給有不良思想的人敲敲警鍾。因此,他能夠贏得眾人的擁戴也就不足為怪了。

田單離間燕樂毅

《史記·樂毅列傳》與《史記·田單列傳》中,田單利用燕惠王多疑猜忌心理,故意投靠假象,使樂毅失去了燕惠王的信任,被剝奪了軍權。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樂羊曾擔任魏文侯的將領,他帶兵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了樂羊。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趙國人曾舉薦他出來做官。

燕國昭王先禮尊郭隗借以招攬天下賢士。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打敗齊國軍隊。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隻有菖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隻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隻怕別的將領來。”

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

田單揚言說:“我最怕的是燕軍把俘虜的齊國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隊伍的前列,再和我們交戰,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燕軍聽到這話,就照此施行。城裏的人看到齊國眾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義憤填膺,全力堅守城池,隻怕被敵人捉住。田單又派人施反問計說:“我很害怕燕國人挖了我們城外的祖墳,侮辱了我們的祖先,這可真是讓人寒心的事。”燕軍聽說之後,又把齊國人的墳墓全部挖出,並把死屍焚燒殆盡。即墨人從城上看到此情此景,人人痛哭流涕,都請求出城拚殺,憤怒的情緒增長十倍。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複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

田單利用離間計,造謠生事,無中生有,利用燕國君臣不和,給了燕惠王一個假象:齊國更懼怕除樂毅以外的其他將領,實際上他們是怕樂毅繼續擔任燕軍將領而滅國,最終離間成功,樂毅被撤;為了鼓舞自己軍隊的士氣,他又在軍隊內部造謠,結果激發了齊軍旺盛的鬥誌。

田單的兩次離間術都是為了此方的利益,而損害彼方的利益,這正是《鬼穀子》的“成於事而合於計謀”的典型應用。為了達到目標,可以無所顧忌的使用“反忤離間術”。

鴻門宴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羽、劉邦成了反秦的主力。起義軍約定,由劉邦領兵向西進攻;項羽往北進軍救趙,然後各自向鹹陽進發,誰先到鹹陽誰就稱王。結果項羽雖然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劉邦卻先到了鹹陽。項羽大怒:“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不費吹灰之力卻占據鹹陽稱王,不殺劉邦難消我心頭之恨。”於是率領四十萬大軍駐紮在鴻門,準備第二天進攻劉邦。

項羽有個叔父叫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關係很好,連夜跑到劉邦軍中,把項羽要進攻的消息告訴了張良,並勸他趕快逃走。張良聽了,反勸項伯與他去見劉邦。劉邦當時隻有十萬軍隊,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他對項伯說:“我正在清理關中的戶口和財產,是等待項將軍來接收,根本沒有獨占關中的野心,請您能在項將軍麵前說明我的意思。”在張良的幫腔下,項伯與劉邦結成了親家,答應勸說項羽,並與劉邦約定第二天清早就去見項羽。當夜,項伯就把讓邦的話轉告了項羽,終於使項羽改變了進攻劉邦的決定。

第二天大清早,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等將士一百多人來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設宴招待劉邦,範增和項伯作陪。劉邦一見項羽就說了許多賠罪的話。項羽是個胸無城府的人,就相信了劉邦,還有些感謝劉邦替他打下鹹陽呢。

謀士範增看到項羽去掉了殺劉邦的想法,又和劉邦稱兄道弟,心裏很著急。因為他知道劉邦野心很大。範增連續把玉玦舉了三次,看著項羽,示意他殺了劉邦,項羽假裝沒有看見。於是範增召來項莊,暗暗吩咐他以舞劍為名,殺了劉邦。項莊立即走進軍賬,舞起劍來,慢慢地接近了劉邦。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項伯說:“舞劍要成雙,我和項莊對舞一番。”說罷,拔出劍對舞,幾次擋住了項莊刺向劉邦的劍。張良看到情勢危急,趕緊從帳外把樊噲叫了進來。樊噲頭發上豎,目眥嘴裂,拿著劍盾怒氣衝衝地站在項羽麵前。項羽聽說他是劉邦手下第一勇士樊噲,不禁稱讚:“真是個壯士!”就賞賜給他一鬥酒和一隻生豬肩。樊噲一麵吃生肉、喝酒,一麵陳述劉邦的功勞,並指責他殺劉邦是不對的。項羽聽得啞口無言,隻好請樊噲坐下。劉邦乘此機會,借口要上廁所,溜出軍賬,單身獨騎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