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如果要運用開啟之術,貴在周詳完備,如果要運用閉合之術,貴在隱藏保密。周詳保密中最重要的在於微妙而與道相追隨。讓對方開啟,是為了判斷對方的實情,讓對方閉合不言,是為了結交對方的誠意。這樣做的方法,都是為了能使對方顯露實情,以權衡比較謀略的得失程度,聖人也是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考慮的。如果是不合適的謀略,聖人也隻能自行考慮謀劃了。所謂開啟,就是或者開啟而展示使用,或者開啟而收納閉藏;所謂閉合,就是或者閉合而采納使用,或者閉合而屏棄不用。開啟和閉合,是天地之間運行的規律。開啟和閉合,也是陰氣和陽氣的變化運動,四時節令的開始和終止變化也如同開啟和閉合一樣,促進事物的發展變化。事物的離返與複歸都是由開啟與閉合的變化來實現的。
【事典】
息壤盟誓
秦武王對甘茂說:“我想使秦國的車能通到韓國的三川,與周室接壤。我死後才可永垂不朽吧?”
甘茂說:“請讓我出使魏國,聯合共同伐韓。”武王就讓向壽作為甘茂副手一同出使。
甘茂到魏國後,對向壽說:“您回去向大王報告,就說:‘魏國已經同意,但大王暫時不要進攻韓國。隻要事情能成功,功勞就全部歸您。”
向壽回國向武王彙報後,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後,武王詢問其中的緣故,甘茂回答說:“宜陽是個大縣,上黨、南陽兩處的稅賦積蓄在這裏很長時間了;名義上是縣級,實際上相當於郡城。這次大王背靠幾處險要,行軍千裏去攻擊它,相當困難。我聽說張儀向西吞並了巴、蜀,往北攻占了黃河以西地區,向南奪取了上庸,各諸侯國並不認為是張儀能幹,全都歸功於先王。魏文侯派樂羊率領魏軍進攻中山,三年時間才攻克。樂羊回國後彙報自己的戰功,魏文侯向他出示了整整一箱子誣告信。樂羊大禮參拜文侯,並說:‘這件事不是我的功勞,全是主君的功績。’如今我是一個寄居的外鄉人,樗裏疾、公孫兩個人,如果懷著對韓國的偏愛向大王提出建議,大王一定會聽信。這樣一來。大王就欺騙了魏國,而我會遭到公仲明的怨恨。“從前,曾參住在費邑,費邑有個與他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參的母親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和以往一樣,繼續織布。一會兒,又有人說:‘曾參殺了人。’他母親仍然繼續織布。一會,一個人又告訴她:‘曾參殺了人。’他母親害怕了,丟下織布梭,翻牆逃走了。像曾參那樣賢能的人,他母親又那樣相信他,但是聽到三個人同樣的說法,慈母也難於信任到底。
“如今,我不如曾參那樣賢能,大王對我的信任程度遠不如曾參母親對兒子的信任,懷疑我的人也不會僅僅是三個人.我擔心大王會因為我丟下織布梭呀!”武王說:“我不會聽信讒言的,可以和您盟誓。”於是,就和甘茂在息壤盟誓。到甘茂真正率軍圍攻宜陽時,戰鬥五個月還沒有攻兄。樗裏疾、公孫二人與甘茂不和,便去勸說秦武王。武王準備采納,便召見甘茂,把他們的意見告訴了他。甘茂隻回答說:“息壤之盟還在嗎?”武王恍然大悟,馬上改了主意,他調動全部軍隊,交由甘茂率領圍攻宜陽,終於攻占了宜陽城。
淳於髡亡鵠請罪
以博學著稱的淳於髡,是戰國時齊國有名的謀士,被齊威王任為大夫。他足智多謀,能言善辯,多次在出使別國時成功地維護了齊國的威望,為齊國立下大功。
有一次,齊王得到了一隻珍貴的鵠鳥,命令淳於髡將這隻鵠鳥獻給楚王,以利兩國邦交。從齊國的都城到楚國的都城,路途十分遙遠,要長途跋涉一個月,不但異常辛苦,而且鵠鳥非常嬌貴,萬一途中死了或是逃跑了可是要被治罪的。這是一樁不簡單的事情,但他還是承擔了這項任務。
誰知淳於髡剛一走出齊國都城,就不小心把鵠放跑了,他的幾個隨從都驚惶失措,以為這次一定活不成了。可是淳於髡卻沒有慌亂,他略微思考了一下,繼續提著空鳥籠往楚國去。他來到楚國都城,晉見楚王,將空鳥籠獻上後恭敬地說道:“我奉齊王之命前來獻鵠,可是途中過一條河,我看鵠口渴想要喝水,便打開籠子把它放出飲水,沒想到它卻一去不再回頭。這是我的失職,我願意以死謝罪。不過,我擔心人家說您為了一隻鳥而使一位士人自殺,害您背負不仁的惡名,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我又想再買一隻相似之鳥來代替,但這樣既欺騙了我國的齊王,又侮辱了您楚王,這樣做也不妥。我更想逃往他國,可是這樣雖然能保全自身,但會影響兩國的友好關係。為此,我心甘情願地前來接受任何懲罰。”
楚王聽完了他的話,對他的誠實非常感動,讚賞他有膽有識,不但沒有責難他,反而對他給以重賞。
六百裏變成六裏
齊國幫助楚國攻打秦國,占領了秦國的曲沃。此後,秦國準備伐齊,可齊、楚兩國的交情好,秦惠王很憂慮。他對張儀說:“我想討伐齊國,可齊、楚交情正好,您替我想個主意,該怎麼辦?”
張儀說:“請大王為我準備好車輛與錢財,讓我去試試吧。”
張儀南行到了楚國,他對楚懷王說:“敝國君主最喜歡的人莫過於大王,即使是我張儀,也最願意做您的臣子;敝國君主所憎惡的莫過於齊王,即使是我最討厭的也是齊王。現在齊王業已深深地得罪了敝國,敝國準備討伐齊國,可貴國卻與齊國關係甚好,所以敝國君主無法遵從大王的號令,我也就不能夠替大王服務了。大王如若能夠關閉邊塞,與齊國絕交,我會請秦王把商於方圓六百裏的土地奉獻給大王。這樣一來,齊國就肯定會被削弱;齊弱了,一定會聽任大王驅使。若在北邊削弱了齊國,西邊又對秦國有好處,還可獲得商於地區這一利益。這對楚國可是一舉三得的好計策。”
楚王十分高興,在朝廷上宣布說:“我取得了商於六百裏的土地。”
群臣聽到後都向楚王表示祝賀。陳軫來得遲,僅僅他不表示祝賀。楚王就問:“我不動用一兵,不傷亡一人,就取得商於之地六百裏,我自認為十分明智。大臣們都向我表示祝賀,隻有你不祝賀,是什麼緣故?”
陳軫回答說:“依我看,不但得不到商於之地,而且一定會有禍端,所以不敢隨便祝賀。”
楚正不解地問他:“為什麼?”
陳軫回答說:“那秦國之所以抬舉大王,是因為大王有齊國這一盟友。現在土地尚未得到,就先與齊國絕交,楚國就孤立了,秦國又為什麼要尊重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如果是先割地,後與齊國絕交,秦國一定不肯幹。如果先與開國絕交再去索要土地,必將上張儀的當。一旦證實被張儀欺詐,大王一定會十分悔恨。這樣一來,西邊有了秦國這一禍患,北方又與齊國絕交,秦齊兩國的軍隊肯定會打過來的。”
楚王並不聽勸告,說:“我的這件事非常穩妥,你閉住嘴巴別再說了,等著看我辦的這件事吧。”
楚王就派人去與齊國斷絕關係,第一個使者還沒有回來,他又派人去與齊國絕交。
張儀回到秦國後,秦國派人出使齊國,與齊國暗中結為聯盟。楚國派一名將軍前往秦國接收土地,可張儀回秦國口一直聲稱有病不上朝。
楚王得報後,對大臣們說:“張先生認為我還未與開國絕交嗎?”就派勇士前去辱罵齊王。
之四
【原文】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自其變化。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誌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製之以出入。
【譯文】
開啟和閉合是事物運行的總的原則,也是遊說變化的依據,一定要事先觀察他們的變化。口是心靈的門戶,心是靈魂的主宰,人的意誌、欲望、思維、智慧、謀略,都要通過這個門戶來表露,所以要通過開啟與閉合之術來把握和控製。
【事典】
言行如一事可成
魏武侯派吳起擔任西河的太守,西河西邊就是秦國,秦國有個城池靠近秦魏邊境。駐守這個地方的秦國士兵經常來西河騷擾邊民,西河百姓久受其害,對秦軍士兵恨之入骨。因此,吳起一來,就決心一定要將這座秦城攻下。
可是,吳起手下兵力不足,臨時征兵又很難征到。怎麼辦呢?他經過一番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
一天,吳起叫人把一根車轅子搬到北門外麵,並把它斜靠在北門的一側,旁邊貼著一張告示:“如果有人能將這根車轅子搬到南門外麵,本太守將賞給他良田二十畝,上等住宅一套。”落款處是吳起的親筆簽名,並赫然蓋著“西河太守”的大印。
消息很快傳開了,許多人圍著車轅子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可就是沒有人動手去搬。
一直到傍晚時分,北門來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他看了看告示,又看了看車轅子,將信將疑地問那負責監守的士兵:“這是真的嗎?”
“你沒看見太守的大印嗎?”那士兵回答。
小夥子心裏還有些狐疑,但他鼓起勇氣決定試一試。於是,他扛起車轅子,邁開大步,穿過繁華的鬧市區,一直送到南門外麵。小夥子身後跟著一大群看熱鬧的人,他們一方麵嘲笑小夥子白日做夢,想得到飛來的橫財,另一方麵也想看看事情的究竟。
負責監守的士兵看見車轅子送到了指定地點,就領著小夥子進了太守府。不一會兒,小夥子出來了,他滿心歡喜,手裏拿著太守賞給的田契和房契。看熱鬧的人見了,眼紅得不得了,後悔這麼簡單的事,當初自己為什麼就沒有試一試呢。
第二天,吳起又叫人把一石豆子放在東門之外,出告示說:“假如有人把這石豆子送到西門外麵,本太守將像昨天一樣給予獎賞。”落款處依然是吳起的親筆簽名和西河太守的大印。
這一次,人們都爭著去搬豆子了。搬運的人同樣得到了賞賜。自此以後,西河百姓人所共知,新來的太守言出必行,很守信用。您的地位才不會被動搖。”宗廟在薛城建好後,馮諼對主人說:“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您將不會有什麼憂患了。”
此後,孟嚐君在齊國當了幾十年相國,再也沒有遭受過禍難。
臥薪嚐膽的智慧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中詳細記敘了吳越爭霸時越國采取的“捭闔”策略。越國戰敗時采取了“闔”的策略,忍氣吞聲,暗中積蓄力量,用種種措施來慢慢轉化不利形勢。當形勢一旦有利於自己時立即采取“捭”的策略,主動征戰,一舉吞並吳國,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範蠡時任越國上將軍,輔佐越王勾踐,與文種同拜為大夫,是越國的重要謀臣。勾踐三年,勾踐不聽從範蠡進言,進攻吳國。吳王夫差大破越軍於夫椒,越王隻聚攏起五千名殘兵敗將退守會稽,吳王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
越王向範蠡求教,範蠡建議到:“您對吳王要謙卑有禮,派人給吳王送去優厚的禮物,如果他不答應,您就親自前往侍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給吳國。”勾踐同意了範蠡的建議,派大夫文種去向吳求和,文種跪行叩頭說:“您的臣民勾踐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仆,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伍子胥勸阻了吳王。
文種回越國後,建議用重財賄賂吳國的太宰噽,勾踐便讓他給噽獻上美女珠寶玉器。噽勸說吳王,赦免越王將對吳國有利。伍子胥進諫說:“勾踐是賢明的君主,大夫種、範蠡都是賢能的大臣,如果勾踐能夠返回越國,必將作亂。”吳王最終赦免了越王。
勾踐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臥薪嚐膽,內用文種,外用範蠡和柘稽,國勢日漸昌盛。勾踐從會稽回國後第七年想向吳國複仇。大夫逢同進諫說:“國家剛剛殷實富裕,如果我們整頓軍備,吳國一定攻打我們。凶猛的大鳥襲擊目標時,一定先隱藏起來。現在,吳軍壓在齊、晉國境上,對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雖名聲顯赫,實際危害周王室。吳缺乏道德而功勞不少,一定驕橫狂妄。越國不如結交齊國、楚國、晉國,厚待吳國。吳國誌在中原稱霸,對待戰爭一定很輕視,這樣我國可以聯絡三國的勢力,讓三國攻打吳國,我們趁它的疲憊才可以攻克。”勾踐同意了這種策略。
又過了兩年,吳王伐齊。文種建議向吳王借糧,借此來揣度觀察吳王對越國的態度,吳王將糧食借給了越國。子胥說:“君王不聽我的勸諫,再過三年吳國將成為一片廢墟!”噽和逢共同謀劃,在君王麵前再三再四誹謗子胥。君王開始也不聽信讒言,於是就派子胥出使齊國,聽說子胥把兒子委托給鮑氏,君王才大怒,說:“伍員果真欺騙我!”子胥出使齊回國後,吳王就派人賜給子胥一把劍讓他自殺了,吳王重用噽執掌國政。
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在範蠡建議下,勾踐發兵伐吳,襲破吳都,殺吳太子。吳王已經在黃池與諸侯訂立盟約,就派人帶上厚禮請求與越國求和。越王估計自己也不能滅亡吳國,就與吳國講和了。
勾踐二十四年,越軍再度圍困吳都三年後破城,吳王請求與越王講和,勾踐想答應吳王。範蠡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再說您天天勞累,不就是因為吳國嗎?謀劃伐吳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棄,行嗎?且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您忘記會稽的苦難了嗎?”最後吳王自殺身亡。
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黃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周元王封稱他為“伯”。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號稱霸王。
商鞅巧用因間
商鞅,衛國人,又叫衛鞅。他年輕時胸懷大誌,智謀超群,先在衛國謀事,不被重用,便到魏國,又不被重用。後來,秦孝公誠招天下各國賢能之士,衛鞅聞訊,遂棄魏投奔秦國。他向秦孝公論說富國強兵、變法革新的道理,孝公聽了十分高興,拜他為丞相,並通令群臣:“今後國政都要遵從衛鞅的指示去辦,誰敢違抗,就是違抗寡人,就是抗旨不遵,一律辦罪!”衛鞅在秦國受到重用,采取吳起“徙木立信”的方法,取信於民、施行變法。數年後,舉國大變,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國無盜賊,倉庫充足,百姓勇於公戰,不願私鬥。秦國富庶天下,秦孝公決定興師伐魏,取回商於之地。這時,魏惠王才後悔當初沒有聽相國公叔之言,活活把一個大人才衛鞅丟失了。
公元前353年,齊、魏兩國交戰,魏師大敗。衛鞅聞訊後認為伐魏取商於的機會到了,便對秦孝公說:“現魏國大敗於齊國,我們可趁機伐之,即可逼其東遷,又可據我山河之固,向東爭取各諸侯。到那時,秦國自然是天下的霸主了!”孝公大喜,依其言,任命衛鞅為大將,率兵伐魏。秦軍從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出發,直奔魏國,大兵壓境嚇壞了魏惠王。這時,公子卯挺身而出,說:“我曾和衛鞅是朋友,臣願領兵前去迎敵,先講和,如若不成,再用兵。”魏惠王稀裏糊塗就答應了。
衛鞅得知舊友公子卯領兵前來迎戰,就給他寫了一封信,大意是:我們曾經是好朋友,親如手足。雖然現在各事其主,各為兩國之將,但我仍不忍心大動幹戈,互相殘殺。我想與你講和,相會於玉泉山,樂飲而罷,如同管、鮑之誼。你若肯答應,幸示其期!公子卯看了信,說:“正合我意!我倆真是不謀而合呀!”誰知,他高興得太早了,他還真以為衛鞅隻帶三百人在玉泉山等他飲酒呢!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衛鞅見公子卯中計而來,身邊除少數人外,並無重兵,十分高興,便與他開懷暢飲。正歡宴時,忽聽一聲炮響,衛鞅忙示意左右士兵,迅速拿下公子卯,將其押上囚車,送回秦國。同時,將那些隨從釋放,賜酒壓驚,讓他們戴罪立功。然後,衛鞅親率大軍衝進魏軍營地,俘虜魏軍大將。接著,揮師直逼魏都安邑。魏惠王得知後大驚失色,忙派人前去求和,衛鞅說:“若要我退兵,除非將西河之地(即商於之地)盡割於秦國才行。”來人應允,回去即如實報告,魏惠王無奈,隻得忍痛割地,將西河地圖獻給衛鞅。衛鞅取回了失地,受到秦國臣民的交口稱讚。秦孝公為嘉獎衛鞅的功績,封他為列侯,將所取商於之地分給他,號商君,人們又稱衛鞅為商鞅。
之五
【原文】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譯文】
開啟之術,就是公開的,可言及的,屬於陽的方麵;閉合之術,就是關閉的,沉默的,屬於陰的方麵。陰陽和諧,那麼開啟和閉合就很恰當。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榮譽、名聲、愛好、財富、得意、喜欲等,都是屬於陽的方麵,叫做開始;所以說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毀損、失利、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都是屬於陰的方麵,叫做終結。凡是那些遵循陽道進行遊說的,都稱作開始,從談論有利的方麵開始論述;凡是那些遵循陰道進行遊說的,都稱作終結,從談論不利的方麵作為謀略的結果。
【事典】
鮑叔直諫齊桓公
管仲在齊國任相二十年的時間,齊國大治,政治清明,百姓各得其所,安居樂業,齊國一躍而成為東方大國,周惠王賜命齊桓公為侯伯,確定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從幽地回到臨淄,齊桓公大宴群臣,宣布喜訊。舉起酒爵,對鮑叔牙道:“寡人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謝寡人的師傅。這些年,亞相為振興齊國嘔心瀝血,不勝操勞。這幾個月又遊曆諸侯各國,閱盡天下大事,亞相辛苦,來,美酒一爵,寡人恭敬!”鮑叔牙舉爵道:”臣周遊列國,浪跡天涯,所到之處,無不對大齊有口皆碑。主公仁至義盡,親盟諸侯,扶貧濟傾,匡正王道,乃先賢所為。天下臣民,交口稱讚,頌歌盈耳。”齊桓公聽得心花怒放。鮑叔牙又道:“臣這次離開齊國不到半年,可回來一看,隻覺耳目一新,但見車水馬龍,摩肩接踵,五行八作,百廢俱興,大齊之地,無亂鳥飛禽,而有鳳凰獻儀;無旱魃水魅,而有五穀豐登。此乃主公恩德點化,得天意,順民心。”桓公更加高興,高高舉起手中的酒爵,喜笑顏開,群臣豪飲。
飲酒間,管仲道:“亞相行程萬裏,造訪過名山大川,見識過芸芸眾生,不妨讓亞相盡興而談些奇聞趣事。主公與臣等且伴美酒,足不出戶便可神遊八方,豈不樂哉?”
桓公點頭道:“仲父所言甚是,那就請亞相講講見聞吧!”
鮑叔牙起身道:“老夫今日登堂,見四壁輝煌燦爛,君臣喜笑顏開,無方寸之亂,無絲縷之憂。老臣非分,想說點弦外之音。常聽人言,物極必反。如今齊國外盛內強,主公切不可高枕無憂,眾臣切不可沉湎於美夢佳景。縱觀六合,尚有東夷窺視大齊,戎狄覬覦中原,更有南方蠻楚,依仗漢江天塹,與我大齊匹敵。中原諸侯,雖也有北杏之會,鄄、幽之盟,可究其內心,卻各懷芥蒂。和盟諸侯,仁義感化,不在一朝一夕。貴在以恒,貴在始終如一。齊國既施仁義,卻又納諸侯貢品,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禮節之數,有來無往。久而久之,必得諸侯反戈,望主公深思。雖說齊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可天行無常,如遇淫風蕩雨,顆粒不收,國內無備,秋貯耗盡,齊國豈不重蹈窮途?昨日老夫見市井臣民,揮金如土,不事節儉,趾高氣揚,一味炫耀。日久天長,必成驕縱淫奢,一敗國風,二傷國力。由是觀之,老臣鬥膽妄言,臣願主公不忘出奔莒國,兵敗長勺;願仲父不忘檻囚之客,榮辱柱上曾有生死較量;願寧戚不忘販牛山下,朱顏華貴不忘衣衫襤褸;願眾大臣不忘盔甲在身,卻難抵曹沫手劍相劫……河滿則溢,月盈則虧,齊國驕傲,霸業必毀一旦。老夫譫語妄言,主公寬恕,眾臣體恤。”
桓公略顯尷尬地舉了舉手中的酒爵,道:“大家同飲,同飲!”管仲抓住時機,道:“主公,鮑叔之言發自肺腑,難得一片真誠。今日君臣聚會,一醉方休,何不用韶樂虞舞,以享時光?”桓公臉上複現了笑容。
鮑叔在別人高興之餘卻說出當年落難之事,以辱相勸,逼其冷靜下來,沉重反思,一掃宴會上歡樂氣氛,給醉醺醺、熱昏頭的君臣們一瓢冷水,給齊桓公以強烈的反差刺激,勸其糾正了不良的驕傲心理。
李牧之死
公元229年,秦將王翦討伐趙國。趙國君臣十分恐懼,唯有大將軍李牧不畏強秦,願領兵抵禦王翦。趙王大喜,授予李牧兵權,並派司馬尚與他共同抵禦秦軍。
李牧是鼎鼎有名的大將,因鎮守邊疆抗擊匈奴有功而被封為武安君。所以,秦軍一聽李牧來抗擊,嚇得不敢出戰,為此秦王很發愁。這時,有人獻策用反問計可除掉李牧。秦王欣然應允,遂派人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郭開是個貪財愛富的勢利小人,專門陷害忠良。他見秦使送來黃燦燦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銀子,笑逐顏開,馬上答應了對方的一切要求。幾天後,他就在朝野上下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和司馬尚四處招兵買馬,圖謀不軌!”又說:“李牧早存叛意,怨恨趙王不給封侯!”等等。
這些流言蜚語在大臣中間造成混亂,不久,又傳到趙王耳朵裏,使趙王對李牧產生了疑心。加之郭開又整天在趙王麵前說三道四,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結果,李牧出兵才兩三個月就被調回。趙王任命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為將,率兵禦敵,李牧卻被無端關押起來。身陷囹圄的李將軍始終不知自己為什麼被囚。一天,一個獄卒來給他送飯,李牧便向他打聽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獄卒看看左右沒有人,就悄悄對他說:“不瞞將軍你說,這是大王聽信郭大夫誣蔑你的讒言,說你裏通外國,犯了殺頭的大罪呀!”說完,捂著臉哭了。李牧這才恍然大悟,長歎一聲說:“知人知麵不知心!我與他同朝共事這麼多年,沒想到他如此狠毒!”功勳赫赫的李牧將軍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奸臣誣陷,含冤而死了。
第二年,王翦得知李牧已死,異常驚喜,急率秦軍主力襲擊趙國,趙蔥等抵擋不住氣勢洶洶的秦軍攻擊,慌忙上陣迎戰,不到一個時辰就敗退下來,趙軍頃刻之間大敗,逃的逃、亡的亡。秦軍乘勝前進,很快攻克趙都,俘虜了糊塗昏庸的趙王。
買馬何必要內行
有遊說之士謁見趙孝成王,問道:“我聽說大王將派人去購買馬匹,有這回事嗎?”
趙王回答:“有這事。”
說士問:“那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派人去?”
趙王說:“沒有找到會相馬的內行。”
說士就問:“大王為何不派建信君去呢?”
趙王答道:“建信君要處理國家大事,何況他又不懂得相馬。”
說士又問:“大王為何不派紀姬去呢?”
趙王回答:“紀姬是女人家,不懂得相馬。”
說士繼續發問:“如若買來了馬匹而且特別強健,對國家有什麼補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