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77堅強——失敗是成功之母
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那些成績卓著的智力優秀者,並非隻在智商一項上出類拔萃,而且與其性格特征有密切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堅強的性格。
人的一生會遇到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比如貧困和疾病;比如困難和磨難;甚至還有偏見和歧視、打擊和嘲諷;還有壓迫和摧殘……麵對這些不幸,人們最容易心灰意冷,最容易失去信念。但是,堅強的人卻挺過來了。麵對人生的滄桑、生命的磨難,他們性格中那種堅忍的個性,讓一切困難低下了頭。
堅強的本質,就是堅持到底,決不動搖。人之奮鬥,貴在堅持。隻有堅持才能產生無限的創造,隻有堅持才能超越一個個有限的“障礙物”,隻有堅持才能嚐到最後的甘甜。順利了,要堅持;不順利,更要堅持。堅持、堅持再堅持,是成功的秘訣。隻有度過黎明前那段黑暗時光的人,才會領略晨曦初露時耀眼的光明。
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商人被困在荒涼的沙漠裏,一連好幾天沒有喝到一滴水了。天亮時,他們決定分頭去尋找水源,並約定:如果有人找到水或得到救助,就以鳴槍為信號。
接近中午時,其中一個再也走不動了。太陽像一條火蛇一樣舔著他幹裂的皮膚,腹內燃燒著一團火。他想:“我快完了,快向同伴求助吧。”於是,他朝天開了一槍。
槍響之後,等了很久,他並沒有盼到同伴的到來。他想:“大概他沒聽見吧?”於是又朝天開了一槍。
又過了許久,仍然沒有見到同伴的身影。他開始著急了,又接連開了幾槍。他想:“這個家夥,大概是發現了水源,想自己獨享:要麼是故意見死不救,然後私吞自己的財產。”他大聲咒罵這個不講仁義的家夥。當夜色來臨時,他徹底絕望了。
然而,當他的同伴帶著尋來的水,氣喘噓噓地來到槍聲響過的地方時,看到的是一具屍體,他把最後的一顆子彈打進了自己的腦袋。
這位商人沒有死於幹渴,沒有死於體力不支,沒有死於沙漠裏的風暴和野獸的襲擊,更沒有死於內部爭鬥,他死於自己的意誌,死於自己的半途而廢。
其實,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往往隻有一步之遙,隻要咬緊牙關堅持一下,勝利便在眼前。但是,許多人正是因為在前麵的博鬥中已經筋疲力盡,在最後的關頭,即使遇到一個微小的困難或障礙都可能放棄,最終功虧一簣。
對於孩子來說,膽怯、懦弱和靦腆是普遍存在的。每個孩子都會遇到許多麻煩,在麵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膽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沒有堅強的意誌去克服困難和挫折。堅強勇敢的孩子則能夠做到持之以恒,憑借自己堅強的意誌,戰勝困難和挫折,越過障礙和絆腳石,從而取得成功。
一個小學四年級女孩,不知什麼原因,語文老師對她產生了偏見,於是作為懲罰,這個老師要求她每天必須站在教室的後麵上語文課。這一站就站了整整兩個月。那麼,她的學習成績受到影響沒有呢?“沒有,”這個學生自己說,“我心裏想,老師不就是要看我的笑話嗎?我偏不讓你看。”於是她拿著語文課本站著聽課,下課再補筆記。而期末考試,她的語文成績竟得了98分。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人的一生不可能隻有成功而沒有挫折。而一個人是不是把失敗和挫折看做是對自己的挑戰,並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努力,就要看他是不是具有堅強的性格。
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堅強的個性,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堅強地朝自己的目標走下去。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堅強的個性呢?
1.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
家長必須改變對孩子包辦代替的態度,多給孩子自主機會。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凡是應該孩子自己做的,家長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長應該堅持這樣的原則:你能幹的,我絕不替你幹;你不會幹的,我教你幹;你讓我幹的,我要考慮該不該幹。
有的家長認為在生活方麵多替孩子服務,讓孩子把時間用在學習上會有好處。其實不然,生活上的依賴會幹擾、阻礙學習上自強精神的形成,也是孩子形成軟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中學生說:“我一直相信媽媽是非常愛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為我擋住所有的風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為我忙忙碌碌的時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氣和自信都丟失在這份特殊的關愛裏了。”
善於自理的孩子是堅強的,在麵對挫折和困難時,他會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這些問題,不會無所適從。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讓他自己去麵對生活。譬如:夜間讓孩子獨立上廁所,自己為自己準備早點……經過這些鍛煉,以後當父母暫時離開時,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夠自己待著而不害怕;當發生意外情況時,也能夠不驚慌、不哭泣。這些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對培養孩子堅強、勇敢的品質很有益處。
2.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
想讓孩子堅強,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來看待。隻有讓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雙腿才會強壯,他的意誌才會堅定。
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很注意培養孩子的堅強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把大女兒帶到戰爭前線救護傷員,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1918年,她又要兩個女兒留在正遭到德軍炮擊的巴黎,並告訴孩子,在轟炸的時候不要躲到地窖裏去發抖。這種把孩子當成強者的態度使她的孩子們成為了堅強的人。
3.培養孩子的信心
培養孩子的信心,使孩子了解並發揮自己的長處。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就更需要時間來體驗挫折,享受成功,進而認識自己。家長應當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一定的空間,讓他大膽嚐試,並允許他在嚐試中犯錯誤來獲得經驗。
家長在鼓勵孩子大膽嚐試的時候要注意,把焦點放在嚐試的過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不要過分強求一個完美的結果。父母要經常表揚孩子,讓他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這樣,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就不會一蹶不振,輕易放棄了。
4.教會孩子正確看待失敗
教會孩子正確看待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父母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教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抓住問題的關鍵。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不少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和無法控製的情況。因此,家長除了教孩子正確分析和理解造成失敗的原因及大膽嚐試不怕失敗以外,也要幫孩子做應付困境的心理準備。比如,孩子大一些以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益的因素,讓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
女兒成長小貼士:
一般來說,膽怯的孩子,意誌品質大都較為脆弱,做父母的就更應放手讓他自己活動,積極鼓勵他,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而對於天性活潑、好表現自己的孩子,也要多指點,多約束,給他創造“逆境”,多設障礙,以磨煉孩子克服困難的毅力。
細節78自尊自愛——完美女孩的第一要素
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男孩常常傷心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麼意思呢?"院長總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那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
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角落,意外的有很多人向他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愈出愈高。回到孤兒院,男孩興奮的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在黃金市場,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最後,院長叫男孩把石頭拿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價格較昨天又漲了十倍,但由於男孩怎麼都不賣,竟被傳為稀世珍寶。男孩興衝衝的捧著石頭回到孤兒院,將這一切告訴院長。院長望著男孩,徐徐說道:"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又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石頭一樣嗎?隻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價值,生命就有意義。"
自尊,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尊重自己,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可是如何尊重自己呢?是到處說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炫耀自己的高尚品德嗎?不是。是為了自己的麵子,拒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嗎?當然也不是。一個自尊的人,自有他自己做事的原則,他的自尊不會損害任何其他人的利益;一個自尊的人,自會格外珍惜自己的人格;一個自尊的人,他知道什麼是羞恥,懂得怎樣對待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一個自尊的人,決不會有半點虛榮心,決不會去嫉妒別人。
誠然,自尊的人懂得自愛,不自愛的人無自尊可言。自愛的人往往把關心自己看作頭等大事。孩子,你可別以為這是自私的表現。不懂得自愛的人,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自愛的人,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起居,認認真真地學習,痛痛快快地玩耍,踏踏實實地睡覺。自愛的人,會有遠大的理想,強烈追求個人發展的最大空間,努力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自愛的人,從來不知什麼叫無聊,永遠不會感到空虛,他們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所以自愛中至少也應該有自重,應該在自己的軌跡內行駛,尤其是女孩。
自尊是心理成熟的標誌,女孩的自尊可看做是對她身體、能力、表現等感到滿意的一種心態。不同的女孩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女孩美,有的女孩醜;有的女孩高,有的女孩胖;有的女孩機靈,有的女孩遲鈍,等等。讓我們每個人對自身的一切都能如願實在很困難,更何況女孩呢?女孩很容易感受外界對她本身的評價,所以父母的育兒工作之一便是維護和培養女孩的自尊心。
女孩的自尊受到外界環境的直接影響。當今大量傷害自尊的個案研究表明,即使是對於學齡前的女孩,如果父母對她進行言語刺激,也會傷害她的自尊心;對於年紀大些的女孩,父母、教師、小夥伴們對她表現上的消極反應,也很容易傷害她的自尊心。
在國外,有客人第一次到家裏做客,一般是全家人在門口迎候。當客人到家時,父母先是向客人介紹他們自己,如丈夫介紹妻子說:“這是我的夫人某某某。”妻子介紹說:“這是我的先生某某某。”然後,便鄭重其事地逐一向客人介紹他們的孩子,比如說:“這是我的大兒子湯姆,這是我的二兒子傑恩,這是小女兒斯荻芬……”在國外的家庭裏,不論孩子年齡多小,哪怕是還抱在懷裏的嬰兒,都會一個不漏地鄭重其事地介紹給來訪的客人。
孩子們也都懂事,當介紹到孩子時,每個孩子都是主動、熱情地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問好,表示歡迎。這是我們經常在電影或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情形。
而在我們中國,許多家庭的做法卻與國外不同:有客人第一次到家裏來,父母隻是向客人介紹家裏的成年人,家裏另外的正式成員--孩子往往有意無意被忽略了,即或孩子就在眼前,也好像他們並不存在。有的父母即或介紹自己的孩子,也隻是說“這是我的兒子”或“這是我的女兒”,似乎孩子沒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姓名。更有甚者,當家裏要有客人來訪時,把孩子們都關到屋子裏,一再叮囑不要出來;有的幹脆把孩子們都轟到外麵去玩,免得孩子們添亂。
這種現象在中國的家庭相當普遍。這是父母的疏忽嗎?我以為不是。這反映了我們中國父母在思想上,沒有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當成家長的附屬品;在家長觀念上,沒有把孩子看作是家庭的正式成員,而看作是依附於父母而存在的,無關緊要的。從家裏接待客人這件事上,就表明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重視和尊重遠遠不及外國的父母。
外國的孩子,在客人到家裏做客時,一個個都儼然像大人似的,那樣充滿自信,懂文明,講禮貌。而我們中國的孩子,見了生人不是畏畏縮縮、扭扭捏捏地藏在大人的身後,見不得世麵;就是在客人麵前亂折騰、瞎胡鬧,任意搗亂,打斷大人的談話;或者沒大沒小,沒有禮貌,沒有規矩,沒有教養,在父母身邊糾纏不休。弄得父母急不得,惱不得,甚為難堪,客人也很尷尬,不知如何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