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合拍片中的文化互滲現象分析(1 / 3)

合拍片中的文化互滲現象分析※

學術論壇

作者:覃曉玲

[摘 要] 本文以文化衝突和文化互滲理論為基礎,分別探討了內地和香港近十年合拍片、內地和台灣合拍片以及中國和外國合拍片三種合拍片模式,從文化元素、民俗、地標性建築、神話或者民間傳說等方麵重點分析了中外合拍片的文化互滲及融合方式。最後,文章指出了在合拍片中建構中國話語體係的具體方法:通過一係列共享的概念傳播中華文化、用“文化差異”的觀念進行跨文化交流、使用國際化主創隊伍、通過文化雜交的方式產生新鮮的文化符號,指出這種文化互滲現象對未來中國電影發展模式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 全球化;文化衝突;文化互滲;合拍片

※課題項目:本文係教育部2012青年基金項目“合作製片與中國主流文化的互動影響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YJC760027)。

在各國資源全球流動的大背景下,合拍片已經成為電影產業的一種發展趨勢,因此各國政府大力支持,紛紛出台政策、措施來保證多方力量的合作共贏。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了“文化產業”一詞,闡述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並重發展,繼續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原則和要求。電影市場化改革進程也在此後邁上了一個大台階,電影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頒布《中外合作拍攝電影片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暫行)》,2004年,廣電總局又出台了《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這些規定進一步放寬了合拍政策,使得境外資本、人才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影片的製作中來,境外的創作理念、管理模式也為我所用,極大地縮短了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等西方發達國家電影的差距。

中國合拍片的發展曆史雖然相對短暫,但是合拍片爆發的生命力和活力卻不容小覷。據數字統計,從1979年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成立,截止到2011年底,中國生產合拍片共計860部。其中,2001~2011這十年的產量為391部,包括香港269部、台灣39部、美國36部、英國21部、日本19部、韓國7部。①2002年《英雄》的問世是中國合拍片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自《英雄》票房創下2.5億元紀錄起,中外合拍片就成為國產影片票房的主要貢獻力量。2007年以來,中國內地票房排行前10名的多為合拍影片。國內票房如此,征戰海外的電影票房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合拍片。2008年合拍影片海外發行數量達31部,收獲票房23.66億元人民幣,占國產影片海外總票房的97.59%。2009年合拍影片海外發行數量達23部,收獲票房26.54億元人民幣,占國產影片海外總票房的96.2%。②

在合拍片漸成市場主流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關注到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現象,那就是消費文化趨同大背景下產生的文化互滲現象。文化互滲現象是如何出現的?文化互滲的方式有哪些?這種現象對市場日趨擴大、影響日漸增強的中國電影有什麼啟發意義?這些都是本文要關注的話題。

一、文化衝突與互滲現象

在全球化浪潮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多樣性的民族文化衝突是全世界範圍內的一種顯性現象。如美國的西進運動中白人和印第安民族的衝突,清朝入關後滿族對漢民族的壓迫,日本入侵朝鮮和台灣後對當地施行的文化奴役政策。這些跨民族、跨地域的接觸對本土文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控製、壓迫。當這些本土文化受到強大外來者的破壞時,都曾經出現過“休克期”甚至文化滅絕,如非洲、美洲的很多土著文化就在殖民地文化的破壞下煙消雲散,這點也非常符合美國學者亨廷頓的判斷:“未來的衝突將由文化因素不是經濟或意識形態所引起。”③

而全球化浪潮到來後,文化互滲取代文化衝突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正如王一川教授所說,“全球化是指現代人的全球共生、互動性體驗,意味著特定地區的生存體驗總是與遙遠距離外的、甚至全球的社會變化過程發生跨地域關聯,形成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之間的多元互滲關係”④。

文化互滲是指一個社會或文化裏兩個不同族群的持續接觸所產生的轉變,接觸以後雙方文化模式的轉變是明顯的。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自古就存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由來已久。在漢朝、唐朝、宋朝等時期,國外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音樂文化滲透到中國,中國的儒家思想、茶文化、絲綢文化滲透到東南亞及歐洲國家。在古代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以中國輸出為主,但是到了近代,孱弱的中國更多地成為被滲透的對象。五四新文化運動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提出了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口號,把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當成了救國的良方。此後,西方的文化大麵積地進入中國,中國本土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方向,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21世紀後,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提出了建設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希冀通過本土文化的建設向他國輸出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價值觀,讓世界了解中國和平崛起的信心。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影也必須在未來的時間裏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和使命,合拍片因其文化互滲的威力和巨大影響力更要承擔起這種責任和使命。

複雜多姿的民族文化構成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產,也讓地球變得豐富多彩、充滿魅力。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麥克盧漢書中的地球村已經成為現實,民族文化的輸出成為其中一道必不可少的風景。作為文化輸出的排頭兵和急先鋒,電影不僅用炫目的視聽語言講述全球通行的敘事母題,也在向外輸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和主流價值觀,文化滲透力度之強之大遠超於其他藝術形式。尤其在電影合拍片領域,文化互相滲透的現象隨處可見。

二、合拍片中的文化互滲方式

由於不同的文化氛圍和背景,我在本文中把合拍片分為三大類:內地和香港合拍片、內地和台灣合拍片、中國和外國合拍片。文化的差異性導致這三種合拍片中的文化滲透方式也不盡相同。

(一)內地和香港合拍片

1982年的《少林寺》《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等電影拉開了香港和內地合拍的序幕。但彼時,香港電影正處在黃金發展時期,享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是東南亞娛樂圈的領頭羊和流行文化的引領者。因此,這一時期的合拍片主要以協拍片為主,內地往往隻是向香港提供外景拍攝、勞務輸出和經濟支持。這一時期合拍片中的文化滲透方式也主要是香港向內地滲透。如《省港旗兵》《表姐》等電影中出現的內地人都是鄉下人的形象,香港被塑造為一個內地人向往的天堂,這點在陳可辛導演的《甜蜜蜜》中表現得非常明顯。為了成為香港人,內地女子李翹告別了自己的老母親隻身來到香港,她所做的一切:學英語、在麥當勞打工、成為黑社會老大的妻子都是為了擺脫內地人的身份,成為一個香港人,但是倒賣鄧麗君磁帶這樣一件小事卻暴露了她是大陸人的事實。這部電影以其對香港和內地文化差異的準確拿捏而成為97年香港回歸前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作品。

當內地電影還籠罩在“第五代導演”的藝術光環之下時,香港電影已經搶占了內地市場,周星馳、王晶、張百鳴的喜劇電影,李連傑的武俠片,成龍的動作片以及吳宇森、杜琪峰的黑幫片、陳可辛的愛情片等最具香港特質的類型電影成為內地觀眾最喜聞樂見的電影。這些港味電影以其純熟的商業手段、包裝技巧和視聽手法不僅一度占領了內地電影票房市場,同時還向內地輸出了香港的生活方式、時尚潮流、香港精神,塑造了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形象。

2003年,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簽署為標誌,兩地合拍片數量突飛猛進。自此,兩地開始嚐試建立大中華文化圈,中華民族文化成為這一階段兩地合拍片的主要源頭。《十月圍城》《葉問》《風聲》等電影擺脫了以往港產電影常見的敘事模式,用內地觀眾最熟悉的主流價值觀塑造了一係列民族英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力和內地這個巨大市場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在這些電影中,香港、內地開始不分彼此,文化互滲被文化融合所取代,兩地電影人著力打造出了一部又一部電影精品,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構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