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收藏

專欄

作者:劉波

目下在中國,收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迅猛發展。從各地風起雲湧的大小拍賣會,到各地古玩市場的興旺火爆再到街頭地攤的星星之火,“全民收藏”已然漸成燎原之勢。

這種繁榮的景象,從國家的層麵,當然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複興的絕對信號,它還準確反映出腰包漸漸鼓起來的國民,對於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向往和追逐。

筆者曾經在上海舉辦的一次金融峰會上給來賓講《近現代名家繪畫賞析》,有嘉賓問:現在收藏這麼熱,我們再進入是不是晚了?我說,如果人家收什麼,你也收什麼,那是有點晚了。而如果你想收集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且能另辟蹊徑、獨具慧眼,則收藏任何時候都不玩。乾隆爺用過的一個瓷瓶子,拍賣會上五個億被人買走了,如果你想要,那至少拿出六個億。但你可以收集火柴盒、舊書報,隻要是對自己心靈有益,物的貴賤都在其次。

類似這樣的收藏心理其實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麵收藏目的不明確,大體還是考慮投資、保值、增值,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收藏什麼就顯得不重要了,他們隻是象關心股票漲落一樣關心自己的藏品,往往形成買進來看一眼,賣出去時再看一眼的局麵。

無知導致盲目追逐。一些財大氣粗的買家,拍賣會上專揀貴的買,其邏輯是投入多,必然賺的多。當然在市場興起初期,這種心理曾經帶動買家涉險高投入而果然收到豐厚的回報。但這種投機心理,畢竟不是收藏正道。

收藏,說到底,乃是一種從物質必然上升到精神層麵的行為。如果一個人窮其一生僅僅是“花錢買東西”,那麼無論其收藏如何宏富,這些藏品和他自身永遠隻是冷冰冰的物理關係,不會產生精神上的溝通和融合,倘若傳及子孫,是禍是福也未可知。曾見某瓦當收藏家,數十年來傾其所有搜羅出土秦漢六朝瓦以數千計,彼人既不考辨文字、又不濡染翰墨,汗牛充棟的收藏不過是搬來搬去的一些物件。偶然捶拓,也粗劣不忍觀。至於道聽途說、傾家蕩產買來一堆假貨者,更等而下之,不在本文所論。

收藏,也是司馬遷講到的:“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計,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須知“人”、“物”之間需要相互滋養。一個善於體察萬物靈性的人,直可以取天地為囊,則萬物盡是他的收藏。其實你所收之物,傳到幾世也會最終消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更何況一些有形、有限的文玩古董呢?可悲的正是生命結束之際,也是“人”、“物”緣盡之時。“物”會輾轉流傳到別人手裏,而原來的主人則隨風消散,再也不會被人記起。任何富可敵國的收藏,哪怕是皇家,今日竟如何?沒聽說哪位藏家因為收藏物件之多而為人稱道的。大體還是這些收藏,或者保養了一種文化的樣式、或者滋潤了一類文化的心靈、或者傳遞了某種行將絕滅的文化訊息,總之,你的收藏給後人帶來了或多或少的精神補給,乃能真正為後人稱道。

大收藏家如同大詩人、大政治家、大學人,都是有抱負、有擔荷、有使命的。他們往往學養淵博、識見高遠、胸襟開闊、勇毅過人。曹操看不起袁紹,批評他“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其實任何領域想有過人成就,都無法不超越這種局限。歐陽修,作為北宋位高權重的人物,整理《集古錄》,所傳承的是古物的精神;趙明誠,窮其一生搜求金石編撰《金石錄》,其用誌豈在暫得於己?唐太宗遍搜天下王字聚之宮廷,乃是對於魏晉風流的無上尊崇;宋徽宗把他的璽印工整、考究地鈐入書畫,成就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這是皇帝而具一等文采之人留給後世的千古斯文。滿清大員端方,今人已經忘記了他官居何職,卻豔羨他的蓋世收藏,續寫了金石學問在清代的輝煌。近人張伯駒,一生所藏悉數捐獻,飽經風霜的瘦峭身形詮釋了一個孤抱高士的曠遠情懷。

這些人,都曾經與“物”有過深入持久的交集,但他們之所以成為倜儻非常之人,乃是因為他們和他們曾經擁有的“物”之間有無數的故事,這些故事後麵又都是一個個大的人格在支撐著。“人”是這樣的大,乃至於“物”倒顯得微不足道了。

責任編輯張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