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戕巴不得將靈真這條“老狐狸”扔給庸王對付,聞言立即道:“在下這就去安排。想必大師定然會認為庸王就是天下人期待已久的明主,而趙言德不過是跳梁小醜罷了。”
庸王聽說竟然有佛門高人肯助自己,連忙在庸王府大擺宴席,迎接幾位佛門高僧入席。
為了對付桓齊師徒兩個,庸王這幾日已經是絞盡腦汁。他知道楊戕和幻巳雖然厲害,但是卻未必能應付孟啟那個半仙一般的厲害人物,現在聽說幾個高僧都是幻巳的師叔,其修為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庸王領眾將親自在府門口迎接五個高僧,態度恭敬、禮儀周到,就如同在迎接皇上一般。
靈真等雖然都是世外高人,但是享受到如此隆重的禮遇,心中仍然難免有點飄然的感覺,同時暗讚庸王此人精明而且識大體。
請靈真等人入席就坐之後,庸王這才讓眾將一同入席相陪。
敬過三杯之後,庸王開口道:“幾位佛爺大駕光臨,實在是讓小王惶恐。莫非真是佛祖顯靈,要助小王解救天下眾生。唉,這也難怪,趙言德倒行逆施,殘害忠良不說,居然連自己的兄弟也要趕盡殺絕,小王也是迫於無奈,不得不自保啊。”
靈真道:“我等幾人前來,並非是要助你征戰。隻是孟啟此人太過固執,居然擅自幫助徒弟幹預世間之事,不僅逆天而行,還造成了不少殺孽,我等佛門弟子,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大師悲天憐人,胸襟廣闊,實在非凡人所能及。”
庸王稱頌道,“想不到孟啟此人身在世外,竟然德行如此之差,看來那些道門劍仙,隻知道修煉力量,卻忽略德行修養,實在……實在是不可取啊。還是佛門高人功德無量,能教化世人。”
庸王這話讓靈真大感受用。一直以來,無論是慧明還是靈真,甚至所有的佛門弟子,心中的一個大心病就是佛門的風頭讓道統給壓製下去了。
論群山各個門派。無論峨嵋、昆侖還是華山、青城,無一不是道門出身,而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這些佛宗門派,相比之下終究是風頭有所不及。
佛門弟子雖然不願意跟人爭強鬥狠,但是不能讓佛光普照天下世人,心中總是有所不甘。
靈真道:“佛、道修行各有千秋,也難說孰優孰劣。隻是我們佛門弟子,向來講究心性修養為先,上體天心、下體民情,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跟人爭鬥,更不會輕易妄開殺戒的。而道家之人,卻是難說,雖然道門法術實在是有驚天動地之威力,但是用來爭強鬥勝,始終是不太可取。”
“靈真大師所言即是。”
庸王繼續道,“在京城中的時候,我就主張以佛門精要教化世人,以減少民間爭端、引導百姓。結果孟啟等人一致反對,還出言不遜,讓先皇無法采取我的建議。現如今百姓多欺詐、奸惡之徒,說來也跟道門的教義有關。民間的那些道士,唉,實在是經常欺壓百姓,剝奪民脂民膏,可謂跟強盜、匪類一般無二。”
“嗯~”
靈正點頭道,“若論教化之功,自然是佛門教義更為合適。可惜近幾百年,朝廷卻偏偏任由道家的人出任國師,大肆排擠佛門中人,才導致了如今重道而輕佛的局麵。可歎,可歎啊!”
庸王心想:“這個靈真和尚果真是個老狐狸,明明想提出條件,卻偏偏閉口不說,還要等我來主動提出。不過,誰讓我現在還需要借助他們普陀山的勢力呢?”於是,庸王非常鄭重地說道:“大師此話大有道理。日後若是小王能平亂撥正的話,定然要以佛經教化百姓,讓他們都信奉佛教,成為誠信、正值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