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和與不和(一)(2 / 2)

都說明神宗視財如命,在明朝曆代皇帝中最是摳門,看來這明宣宗似乎也不比明神宗遜色多少,大概是其一生功績蓋過了他這點小毛病,並未被史書所記載。

徐秋澗雖也對明宣宗未提及獎賞之事感到有些失望,但隨後明宣宗卻也告訴了他一個好消息,說於謙派人從居庸關送來信涵,韃靼大軍既然全部撤回漠南,同時韃靼大汗也急著送來國書,承諾在他有生之年絕不和大明再動刀戈,隻希望盡快與大明恢複互市。

“如今韃靼大軍已退,我大明此次算是挺過來了,韃靼既有心與我大明再度修好,朕也打算同意了!不知各位愛卿意下如何?”明宣宗心情大好,端坐在龍椅上詢問起一幹大臣的意見。

“不可啊!皇上,此次韃靼兵犯開平,不僅掠我財物,殺我百姓,更害的五萬將士一去不返,如此血海深仇,若此時答應與之再度和好,置那些死去的亡魂於何地啊!”當即就有大臣反對道。

“是啊!皇上,此次韃靼求和,完全是因內部經濟不足,無力再與我大明開戰!若答應與之恢複互市,難免不會讓其死灰複燃,以後再度攻我大明!”又有大臣附議道。

“這……”明宣宗聞言有些為難,顯然這些人的建議違背了他的想法,隨即望向了楊榮道:“楊閣老,你覺得呢?”

“老臣也覺得剛才兩位大人所言有理,畢竟我大明乃天朝上邦,韃靼侵我領土,理虧在先,絕不可如此輕易就答應!”楊榮應道。

“楊閣老說得好!此戰全因韃靼挑起,如今打不過我大明,便想求和,當真以為我大明想打就打,想和就和麼?”兵部侍郎張嵩脾氣略帶火爆道。

明宣宗下意識皺了皺眉,看來這些大臣並不大希望他此時同韃靼和好,雖然知道這些大臣說得有理,但作為帝王,自然是希望雙邊盡快達成共識,避免再度發生戰爭才好。

“徐愛卿!你不會也跟列位愛卿所想的一樣吧?”最終明宣宗還是把這個問題扔給徐秋澗。

徐秋澗早料到明宣宗會問及自己,畢竟當日是他讓明宣宗應承帖脖爾,隻要韃靼退兵,便對韃靼既往不咎,再度修好的!因此他們之前就達成了共識。顯然明宣宗也相信自己會站在他那一邊,選擇這時問他,無非就是希望自己能說服其他大臣,同意和韃靼重歸於好!

盡管猜到明宣宗的意圖,徐秋澗還是不禁在心裏暗罵了起來,這皇帝當真打的好算盤,他自己不好違背滿朝文武的意願,卻要自己來背這個黑鍋。

但想想也是,明宣宗自下旨命他接任錦衣衛指揮使後,便不希望自己和一幫清流大臣走得太近,畢竟他還需要自己的錦衣衛勢力來製衡清流勢力,巴不得自己和這些大臣就此交惡才好!

想清個中厲害,徐秋澗不禁再次被明宣宗的帝王心機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