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邊關之急(八)(2 / 2)

什麼情況?常旬心裏微微一提,俗話說,烽火狼煙,白天升煙,晚上明火,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必定有什麼情況發生。

正當他沉思之際,相距那烽火台較近的其他烽火台,也相繼亮起了火光。

“不好……有外敵入侵,火速備戰……”

…………

天剛破曉,徐秋澗便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不耐煩的起身打開門一看,竟是死太監王振,此時見他一臉焦急的樣子,徐秋澗不由得一陣詫異;

“又是哪陣風將王公公你吹到我府上了,看你這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千萬別跟我說皇上因為你幫我的事重罰了你……”徐秋澗一副很是警惕的樣子說到。

“哎呦……徐大人!都這時候了,你還跟雜家來玩笑,趕緊走吧!出大事了,皇上讓我通知你趕緊進宮去商量大事呢!”王振十分焦急的開口道。

“什麼大事?”見王振並不像是開玩笑的樣子,徐秋澗心裏微微一提。

“事關大明生死存亡的大事!行了,你先跟雜家走,雜家邊走邊告訴你!”王振著急道。

徐秋澗一點頭,不再言語,隨即匆匆穿了衣服,跟王振去了皇宮!路上,王振告訴了他一個十分震驚的消息;韃靼十萬大軍翻過沙嶺,穿過黑穀,攻破八達嶺,兵臨居庸關了。

這個消息無疑是晴天霹靂,居庸關對於北京城的重要性,連他這個來自和平年代的先進分子,都十分清楚!居庸關距離北京不足三百裏,可謂是京城的最後一道門戶,一旦攻破,敵人將長驅直入,向京城殺來!

更何況京城目前已然空虛,哪還有還手之力,若敵軍兵臨京城,將成狼入羊群之勢,大明危矣!

徐秋澗已經沒有過多心思去思考韃靼這十萬大軍哪裏來的?又為何來得這麼快?不由得加快了步伐,火速前往了皇宮,他雖然著急,但相信明宣宗和張太後比他更急!

來到皇宮,王振直接將他帶到了朝堂,這件事實在太大,明宣宗不得不鄭重對待,所以都約在了朝堂上。

此時的明宣宗和張太後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根本就坐不住,緊鎖眉頭的在群臣中間不斷徘徊,顯然這些大臣也沒想出什麼好法子幫他們分憂,一個個唉聲歎氣的不停搖頭。

很快明宣宗便看到急匆匆趕來的徐秋澗,趕忙大步走了過來,一把握住了徐秋澗的手,“徐愛卿……你說過你能保我大明五年,這次大明的存亡全寄托在你的身上了……”明宣宗近乎哀求了。

“皇上放心……微臣定當殫精竭慮,幫皇上度過此次危機,確保我大明無憂!”徐秋澗下意識跪在了地上。猜到明宣宗之前對他和於謙等人的良苦用心後,徐秋澗不由得更加佩服這位明君了!

“好……好!有你這句話,朕就放心了……王振路上都跟你說了我們現在的處境了吧!”明宣宗怔怔的點了點頭,將徐秋澗扶了起來,隨即看了王振一眼。

徐秋澗重重的點了點頭,王振在路上確實跟他講了一些細節,據說居庸關現有守軍一萬,昨夜韃靼十萬大軍強行闖關,好在居庸關守將常旬沉穩慎重,指揮得當,加上居庸關長城堅固異常,算是暫時阻止了韃靼軍隊的攻伐。

“朕甚是不解,這韃靼的十萬大軍究竟從何而來?為何如此兵貴神速,而且直搗居庸關,才被我們知道!如此攻伐手段確實太可怕了。”明宣宗一陣喃喃,心裏後怕不已。

“難道是他們攻下開平城後,就立刻長驅直入,直撲京城而來了?”有大臣開口道。

“不對!”徐秋澗搖了搖頭,接著道:“開平距京城尚有些路程,加上兩地之間地形複雜,他們既能悄無聲息兵臨居庸關,必然是繞開了其他關口和主道,沿途翻山越嶺,如此進軍速度肯定不可能在短短幾天時間趕到居庸關的。因此這十萬韃靼大軍肯定不是攻破開平城的那十萬軍。”

“徐大人說的不錯,昨日哀家還收到張老將軍在宣府派人送回來的信件,說開平城的十萬大軍已經向興和進發了,他也正整頓十萬京軍和宣府的五萬守軍前去迎敵呢!”張太後也走了過來點頭道。

“如此說來,難道他們出動了二十萬大軍?”楊榮最先反應過來。

徐秋澗微微點了點頭,隨即看向明宣宗道:“皇上還記得,那晚你暈倒前收到的那份軍報,若微臣記得沒錯,皇上當晚看完信件,聲稱韃靼舉傾國之兵二十萬,兵發開平,可為何隻是十萬攻城呢?”

經徐秋澗一提醒,明宣宗微微一愣,“難道愛卿你是說……”

“沒錯,韃靼確實是出動了二十萬兵力,但卻是兵分兩路,兩路各十萬,一路攻取開平城,以引我軍主力前去增援,而另一路則悄然直撲我京城而來!”徐秋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