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我大明開平之戰失利,國內軍士士氣必然低落,對上兵鋒正盛的韃靼大軍,勝算幾何啊?”張太後有些為難道。
“沒錯!徐大人,戰爭並非兒戲,韃靼常年生長於漠南,強悍異常,而且有十萬之眾,我大明必然要投入更多的兵力,方能抗衡,這一旦戰端已開,我大明朝勝則罷,不勝便亡矣!”蹇義說到,他雖是兵部尚書,但並不希望看到大規模的戰爭。
徐秋澗點了點頭,“太後和諸位大人此時的憂慮徐某能感受到。但當下我們別無他法,隻能一戰,況且,我大明朝也並非沒有勝算。”
“噢……徐大人是說我大明能取勝?”張太後愣了愣的道。
“能……”為了堅定眾人的心,徐秋澗重重的點了點頭,頓了頓,又繼續道:“兵家雲,驕兵必敗,韃靼雖在開平取勝,但敵軍必定誌得意滿,心生驕疲,相反我大明軍士,則會因開平之戰,知恥而後勇,此消彼長,此乃其一也。另外兵家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大明堂堂中華,商榮國富,後勤補給自然不成問題,但反觀韃靼,民貧地脊,經濟蕭條,後方毫無保障,軍隊補給隻能靠沿途搶掠所得。一旦我們將他們阻擊在外,他們便隻能撤兵!此為其二!以此兩點,我大明必勝!”
徐秋澗一番話,頓時令很多大臣交頭接耳,暗暗點頭起來,幕簾後的張太後也似乎很滿意,對徐秋澗大為讚賞了一番。
於謙也對徐秋澗更加刮目相看了,以前他一直以為這位比他小了十來歲的年輕人能坐上錦衣衛指揮使,隻是三分膽識和七分運氣,如今一看,對方的心智比他似乎都有過之無不及!正當於謙發呆之際,幕簾後的張太後問話了;
“於大人!你覺得徐大人剛才所言可否啊?”
於謙趕緊回過神來,拱手應道:“徐大人字字珠璣,確實道出了我大明取勝之根本!而且我大明勝算還有一點!不知太後可願聞其詳?”
張太後聞言,挑了挑眉,“你且講來……”
於謙點了點頭,這才開口道: “我大明國民富庶,物產富饒!其周邊四鄰都得仰我天朝鼻息生存,因為他們大部分物資都是來自我朝,隻要我朝禁止對韃靼互市,尤其是海鹽的流入,同時責令周邊小國不得對韃靼進行援助,如此便可逼其就範,甚至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好……於大人果然眼光獨到!哀家也甚是讚同,不知各位大臣還有什麼異議麼?”張太後很是高興於謙的這個點子,有心同意了,隨即又看向其他人問到。
其他大臣頓時你看我我看你,不好拿主意,他們雖然不喜歡於謙這個人,但他出的這個點子確實很實用!停止跟韃靼的商業互市雖然是一種自殘的做法,但用在此時,也算的上是利大於弊的。
徐秋澗也深深的看了於謙一眼,暗道;於謙這一招確實夠狠毒的,禁止對韃靼的物資流入,尤其是海鹽,這對韃靼來說無疑是致命的。都知道人不食鹽,便渾身發軟,哪裏還有力氣打仗,相信要不了多久,韃靼便又要對大明俯首稱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