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澗搖了搖頭道:“回皇上,目前微臣不敢奢求任何封賞,正如剛才苟大人所說,微臣的辦法是否行得通,也尚且不知,不如等微臣的辦法真起了作用後再說吧!”
“但以你剛才之言,似乎是天衣無縫,一絲不漏啊!難道徐愛卿還覺得尚有疑慮?”明宣宗皺了皺眉的道。
“皇上!微臣說過,凡事無絕對,一切要以事實而論。”
明宣宗聞言,不禁鼻子裏重重的出了一口氣,似乎很不滿意徐秋澗的回答,辦法是徐秋澗想出來的,既然連他都認為還有疑慮,他這個當皇帝自然也有些懷疑了,“那好吧!如此說來你對你自己的辦法還有顧慮,那也就說你的辦法還有不足之處,至於何時回複瓦剌,便改日再議吧!”說罷,就要宣布退朝了。
徐秋澗一怔,這明宣宗行事果然沉穩,不容一絲疑慮啊!趕緊叫道:“皇上等等!且容臣把話講完?”
明宣宗剛想站起身,但下意識有坐了下去,奇道:“怎麼?徐愛卿還有何話要說?”
“回皇上!開平府的百姓如今正遭受韃靼大軍的蹂躪,此事萬不能久擱,應立即作出決斷才是啊!若時間一晚,恐開平府便會屍橫遍野,生靈塗炭了啊!微臣並非對自己的對策沒有興心,隻是我們要做一個萬全的準備才行!”徐秋澗道。
“難得徐愛卿有這份惜民之心,朕也不想將此時久擱啊!隻是此時有關邊關安危,萬不能草率行事啊,朕想聽聽你所說的這完全的準備是什麼?”
“微臣剛才也為皇上和諸位大人闡述過了,若按照微臣的辦法,會導致很多種結局,但無論是哪一種結局都將有利於我大明,當然最好的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讓瓦剌知難而退,主動退兵。但我大明也不能就在此作壁上觀,皇上務必趕緊調兵遣將北上,以應對開平府的突發事件才是!”徐秋澗道。
“是啊!皇上,現在調兵北上可以隨時應付開平府的變化,其一,若瓦剌真知難而退,撤走兵力後,我大明軍隊便立即反撲韃靼大軍,將韃靼大軍趕出開平府,其二,瓦剌大軍若真和韃靼翻臉,雙方必有一場惡鬥,那是我大明軍隊便可望風而動啊!”兵部侍郎張嵩道。
楊榮等人是文官,但似乎也聽得出其中利弊,知道現在是該出兵的時候了,皆開始附和起來。
明宣宗一陣沉吟,良久才道:“既然諸位愛卿都讚成出兵,那成,朕立即依照徐愛卿的辦法回複脫歡,另外也準許讓人帶兵北上,隻是不知派那位將軍前去合適呢?”
“回皇上!讓老臣去吧!老臣如今已經多年未上戰場了,早就盼著重上戰場了!”說話的是一個身材魁梧的五旬老者,不過看其打扮應該是一名武將。
明宣宗望向這人,不禁微笑著搖了搖頭,“張老將軍,如今你年事已高,實在不宜再征戰沙場了,你乃我朝的三朝老臣,朕可不希望你出現什麼意外。再說你一向鎮守南域,你的戰術未必對北方的韃子管用啊!”
張老將軍!徐秋澗不禁將目光轉向了這老武將,永樂年間至正統年間,明朝有一位名叫張輔的名將,莫非就是此人,具史料記載,這張輔乃明成祖的大將張玉之子,此人很有軍士才幹,曾奉命帶兵征服安南(今天的越南),創造出了中國曆史上對安南用兵最成功的一次,令安南人對之是聞風喪膽,以至於直到明朝崇禎時,安南都一直對大明是俯首稱臣。
PS;哎,寫得實在太辛苦了啊,我開始懷疑是不是該學會放棄了,另外打個報告,本書可能要斷更幾天了,需要好好調整思緒,思量以後的故事情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