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雜質。玉內不會有氣泡氣眼,但是硝子體內卻有氣泡氣眼。有時因半透明的色而不易被觀察到,有時因硝子質量好而氣眼極少。但作為鑒別來說,不找到證明是不能罷休的。有時我們可以從表麵進行檢驗,如有沙眼者即氣泡在表麵的表現,也可以證明是硝子,因為白玉是沒有這種特點的,對於內部的氣泡亦可在強光下檢查而得出究竟。
五是比重。玉的比重在2.9~3.1之間,硝子在2.5左右,相比之下硝子要輕飄一些。
六是聲音。玉聲凝重,而硝子聲清脆,在有些情況下可以通過輕輕的碰擊,從玉和硝子所發出的聲音不同來給以識別。
另外有一種是我在研究古人對玉石鑒定中發現的奇特方法,那就是感應鑒定法。
這種方法看起來有些荒誕,但從民間流傳的說法,和一些古板刻本上的記載,應該確有其事。在此,也一並整理出來供大家玩味。
感應鑒定法,一般來說是一種天生的奇異能力,後天是很難練成的。古板刻本上和民間流傳的說法中也說到,這種具備這樣能力的人是千古奇人,數百年也不一定能出現一個。
但據說在宋朝時,跟隨在趙匡胤身邊的一個馬夫蕭客聲,就具備了這種本領。
剛開始他自己也不知道,後來趙匡胤得了天下,見馬夫蕭客聲跟隨他南征北戰的,還學了不少文字,便要派他到捧縣裏去當縣令。
蕭客聲到了捧縣裏後,發現那裏很窮,農作物也很難生產出來,農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田地,卻沒什麼收成,總是處於半饑半飽的狀態。但他發現捧縣裏是個產玉石的地方,在一些山上,隨便都可以撿到玉石。
他有一次回京後,發現京城的玉石很流行緊俏,而且賣價很好,再回捧縣裏,他便發動各地農民都去采玉石,然後運送到京城去賣。
開石當時隻有京城的能工巧匠才有專門的工具和專業的方法,捧縣裏當地是開不了石。
但玉石大多是包藏在石料中,農民挖出來的石頭裏麵到底有沒有玉,沒人能判斷出來,又不能現場解開石頭來看,就出現了好不容易把石頭運到京城中,一解開,卻是沒用的石頭這種耗費人力卻討不到好的事。
所以,這種事一多了,捧縣裏的農民覺得,雖然有些石頭裏麵有玉,但大多數石頭中還是不含玉的,一年算下來,掙的還沒有種地的多,就沒了積極性。
蕭客聲為此愁得頭發都白了,有天到礦山看到一堆挖出來的石頭,卻沒有願意運到京城去,便生氣地過去在一塊大石頭上咬了一口,然後騙農民說那塊石頭一定有玉,讓農民運進京去。
那些農民見縣令都這樣說,雖然半信半疑,卻也隻得硬著頭皮把石頭運進京去。沒想到一解開,裏麵果然有玉,而且是一塊比皇宮門前的石獅子還要大的祖母綠翡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