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卷首語
作者:本刊編輯部
“六一”兒童節前夕,李晨、範冰冰的甜蜜合影及配文“我們”,已經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狂轟濫炸了一天一夜,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官方微博都紛紛曬出各自的“我們”圖片。
“我們”一詞,不能不說涵義豐富,令人遐想。在這個刷屏刷臉刷存在感的時代,“我們”沒理由不火!
本期雜誌付梓之日,正值二十四節氣之芒種。芒種,“忙種”,從南到北,農忙季節漸入高潮;而一年二十四期刊物,不知不覺也操作過半,不免令人掩卷思忖:“流年匆匆,我們——在忙什麼?”
哲學上,一個眾所周知的基本問題是:“你是誰?從哪兒來?去哪兒?”這也是任何一個忠於職守的門衛和保安經常要問的問題。常識告訴我們,媒體——一個重要的功能在於發現;而作為媒體人,我們則經常在“捫心自問”: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這種內在的令人糾結的東西,我們謂之責任。
哈羅德·羅森堡有一句名言經常被引用,“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於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於荒野。”我們這個國度,任何時候,都需要滿滿的正能量,這是社會進步、文明前行的方向之所在。“五四”前夕,“紅薯王子”孫國秀、“五會軍醫”蘇佳燦、無畏我心的排雷勇士盛德華一眾“向上向善好青年”彙聚北京,以可親可信可學的榜樣力量,讓我們真真正正體悟到了什麼叫做見賢思齊、崇德向善。這是做人的境界,我們學得來麼?
忽然想起了網上關於《西遊記》的一個段子。話說,李世民設宴招待取經回來的師徒四人。問唐僧:你成功靠的是什麼?唐僧回答:信念,堅持到底,我就能取到真經。問悟空,你靠的什麼?悟空說:能力和人脈。問豬八戒:你好色,還動不動摔耙子,怎麼能成功?豬八戒說:團隊,選對了,想不成功都難。最後問沙和尚:你這麼老實也成功?沙和尚說:聽話、照做、執行。比照“西遊團隊”這幾位,他們的角色定位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著實契合:豬八戒-生理需要;沙僧-安全需要;小白龍-歸屬(社會需要);唐僧-榮譽(尊重需要);孫悟空-自我實現。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風雲激蕩的變革年代,那麼,你的選擇是什麼呢?
在這個不改變腦袋就無法改變口袋的年代,我們如何自處與自適?
基於互聯網思維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事實上已經在當下的中國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互聯網創富高潮。本期專題《創富,互聯網!》所呈現的幾位,他們獨特、精彩的故事與體驗、心得與教訓,對於那些有誌於創業和正在創業的年輕人,當不啻為有益的鏡鑒。畢竟,在這個風起雲湧的變革年代,創業公司的生死時速總是讓人無法估計,某些時候,知道自己不善於幹什麼,也許遠比知道自己善於做什麼重要得多!
看《動物世界》,馬賽馬拉獨樹大草原上,獅子狩獵的對象主要是落單的角馬和斑馬。所以,盡量不離群,是角馬、斑馬們努力要做的事,紮堆兒才有安全感。那麼,人類是不是也習慣於重複動物們的這種思維?我們所在的地方,是不是也有羊群效應?
今年據說養豬賺錢,大家於是都去養豬;今年流行互聯網創業,大家於是都言必稱“互聯網+”;今年股市藍籌股猛漲,大家於是都瘋狂買進大盤股我們似乎忘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結果呢?
結果?你問我,我問誰?
拉雜至此,分享一位期頤老人的話吧:“別拿自己的人生和他人作比較,你根本不清楚他們的人生是怎麼一回事;別人怎麼看你不幹你的事;時間會痊愈幾乎每一件事;不要那麼認真地看待自己,沒有人會這樣看待你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惟有心無掛礙,是為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