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一)(2 / 3)

洛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十三朝古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曆時最長的城市。道學、儒學、佛學、理學或淵源於此,或首傳於此,或光大於此,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祖根文源。

洛陽是國務院首批享有地方立法權的13個城市之一,先後榮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十大最佳魅力城市、最具海外影響力的中國城市等榮譽稱號。洛陽自古有洛陽牡丹“八關都邑,八麵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洛陽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為神都(神州大地之都)的城市。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辟地之後,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洛陽代表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

曆史沿革

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

洛陽城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洛邑、神都。境內山川縱橫,西靠秦嶺,東臨嵩嶽,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據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麵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正統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曆時最長、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先後100多個帝王在這裏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彙,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國花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陽有著數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洛陽曆史曾用名或別名,斟?、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辟地之後,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

洛陽代表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關,西控函穀關,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係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曆朝曆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黃河中遊兩岸及伊、洛、鏶、澗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新中國成立後在洛陽一帶發現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今偃師二裏頭)為都。二裏頭(一至四期)年代範圍約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裏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商湯之後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後累計200餘年。偃師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範圍約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製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襷”,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曆經500餘年之久。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後遷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轄洛陽、河南(漢置,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陽為宜陽,設“新室東都”和“中市”。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曹魏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洛共計330餘年。北周平齊之後,升洛陽為東京,設置六府官,號東京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