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周易》有關的坊名
玉鉉坊按《周易》鼎玉鉉大吉,取此義以名。
明時坊地近太史院,取《周易》革卦,君子治曆明時之義以名。
泰亨坊地近東北寅方,取《泰》卦吉亨之義以名。
乾寧坊地在西北乾位,取《周易》乾卦萬國鹹寧之義以名。
析津坊燕地分野,土應析木之津,地近海子,故取析津為名。
嘉會坊坊在南方,取《周易》嘉會之義以名。
和寧坊取《周易》保合太和,萬國鹹寧之義以名。
由義坊依《周易》八卦方位西方屬“義”之義以名。
居仁坊依《周易》八卦東方屬“仁”之義以名。
萬寶坊大內前右千步廊坊門在西,依《周易》八卦方位,屬秋,取萬寶秋成義以名。
豫順坊按《周易》《豫》卦,豫順以動,利建侯行師。
寅賓坊在正東,取《周易》八卦,東為寅賓出日之義以名。
平在坊坎在北方,取《尚書》“平在朔”易之義以名。
總之,元大都浸透了釋、道、儒家的思想與文化,其精髓是《周易》象數。《周易》的象數義理經過邵雍的研究將之以“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又經劉秉忠、虞集等人在當時的文化思想熏陶下,據《周易》的圖形,建成元大都的實體,將《周易》的文化內涵浸透在元大都的城市規劃之中。
三、北京雍和宮
雍和宮坐落於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座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簷鬥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的東、西順山樓共占地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駕崩,曾在此停放靈樞,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的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的規格。乾隆九年(1744),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可以說,雍和宮是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由和天王殿、雍和宮大殿(大雄寶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座宏偉的大殿組成,另外還有東西配殿、“四學殿”(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整個建築布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壯觀,具有漢、滿、蒙、藏各民族的特色。
雍和宮南院佇立著三座高大的牌樓、一座巨大的影壁和一對石獅。過牌樓,有方磚砌成的綠陰甬道,俗名“輦道”。往北便是雍和宮大門昭泰門,內兩側是鍾鼓樓,外部回廊,富麗莊嚴,別處罕見。鼓樓旁,有一口重8噸的昔日熬臘八粥的大銅鍋,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內有乾隆禦製碑文,陳述雍和宮宮改廟的曆史淵源,以漢、藏、滿、蒙四種文字書寫,雍和宮分刻於左、右碑上。
兩碑亭之間,便是雍和門,上懸乾隆皇帝手書“雍和門”大匾,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山門、天王殿。殿前的青銅獅子,造型生動。殿內正中的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彌勒菩薩塑像。大殿兩側,東西相對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腳踏鬼怪,表明天王鎮壓邪魔、佑護天下的職責和功德。彌勒塑像後是腳踩浮雲,戴盔披甲的護法神將韋馱。
出雍和門,院中依次有銅鼎、禦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宮。主殿原名“銀安殿”,是當初雍親王接見文武官員的場所,改建喇嘛廟後,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正北供三尊高近2米的銅質三世佛像。正殿東北角供銅觀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銅彌勒立像。
兩麵山牆前的寶座上端坐著十八羅漢。
雍和宮出雍和宮大殿,便是永佑殿,為單簷歇山頂、“明五暗十”的構造,即外麵看是五間房子,實際上是兩個五間合並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時代,是雍親王的書房和寢殿。後成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遠保佑先帝亡靈的意思。殿內正中蓮花寶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均為檀木雕製,中為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左為藥師佛,右為獅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輪殿。左右兩側為班禪樓和戒台樓。法輪殿平麵呈“十”字形,殿頂上建有五座天窗式的暗樓,有五座銅質級金寶塔,為藏族傳統建築形式。
法輪殿是漢、藏文化交融的結晶。殿內正中巨大的蓮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銅製佛像,麵帶微笑,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這尊銅像塑於1924年,耗資20萬銀元,曆時2年完成。宗喀巴像背後,是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0.3米,全部由紫檀木精雕細鏤而成。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說當年乾隆帝呱呱墜地後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出法輪殿,便是高25米、飛簷三重的萬福閣。其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兩座樓閣有飛廊連接,宛如仙宮樓闕,具有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萬福閣內巍然矗立一尊彌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寬8米,是六世達賴喇嘛的進貢禮品,用整棵名貴的白檀香木雕製而成。據說乾隆帝為雕刻大佛,用銀達8萬餘兩。這尊大佛也是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還有一尊木雕三絕在萬佛閣前東配殿照佛樓內,名“金絲楠木佛龕”,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條雲龍,條條栩栩如生,如真龍騰雲駕霧、呼風喚雨一般。
四、北京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部,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登的地方。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與故宮同時修建,初名“天地壇”,嘉靖十三年(1534)改名為“天壇”,占地麵積約為270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永樂年間還在此合祭天地,直到後來在北郊另建地壇後,這裏才專供祭天。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物都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5米、寬28米、長360米的甬道,把這兩組建築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