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第二更)
他也曾經琢磨著再當一次“梁上君子”。
不過他很快就發現,這招對於號稱“村村都有丈母娘”的餘少軍來說,完全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司馬到任了一個星期,還沒搞清楚這混蛋究竟有幾個家,而且這種事情始終風險不小,實在不值得冒險。
那麼剩下的隻有一條路,就是循著霍山當初上任直至“殉職”時的道路,再走一遍,想來能夠發現一點象樣的線索。可是這麼做也有一個難點,那就是“霍山”這兩個字,直到現在依然是五塘鄉一個極其嚴重的禁忌。
……
這些天的走訪,司馬並非一無所獲,至少他部分搞清楚了之前的一個迷惑所在——那就是五塘鄉為什麼這麼窮。
其實,如果按照GDP總量和人均GDP,五塘鄉在丹蘆下轄的十個鄉鎮裏穩居前三,高出平均水平一大塊。但如果按照居民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卻與全縣平均水平並無顯著差異。至於實際生活水平,在司馬看來,比起他休假時到過的那幾個窮的讓司馬有些瞠目結舌的鄉,恐怕還要更差一些。
五塘的兩個主要經濟支柱之一的礦業,從材料上反應的數據來看,根本就是個虧損企業,除了能貢獻GDP,對於地方財政和民生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作為另一個支柱的煙葉種植,對於民生的貢獻也遠低於預期,和整體的經濟規模相比,完全不匹配。
按照司馬抽樣調查的結論,實際上對五塘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貢獻最大的,就是當時他腦補出來的丹蘆縣第五大經濟支柱——外出務工。按司馬粗略的估計,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對於五塘鄉農民可支配收入的貢獻比重至少能占到40%~50%,這是一個讓司馬瞠目結舌的比例,也是一個讓他非常無奈的比例……
司馬不懂農業,但並不代表他不懂經濟。對於這些數字的分析,並不需要非常高深的經濟學理論,哪怕隻懂得一點宏觀經濟學的皮毛和常識,也能意識到這些數字背後所映射出的問題——大部分的錢被極少數的人拿走了……
這個結論讓他相當的無奈和泄氣。
對於鄉裏那些人特別喜歡掛在嘴上的、作為整個五塘鄉驕傲的“丹蘆縣博美礦業有限公司”——五塘菱鎂礦,司馬還沒來得及關注……或者說,根本輪不到他關注。
那個地方雖然名義上是縣裏、鄉裏共同出資的國有企業,但實際上卻是餘家的禁臠。中高層管理人員幾乎有一半是姓餘的,另外一半裏頭絕大部分也是餘家的姻親。司馬在尚未和餘少軍徹底翻臉的情況下,暫時不準備動那個東西——僅僅看那個礦每年都在虧損,可餘家還這麼大勁頭,顯然其中問題不小。
但是對於煙葉種植,司馬卻非常輕易的就發現了問題所在——從種子開始、農藥、化肥乃至於後端的煙葉收購、運輸全部是壟斷性的經營。
當然名義上,經營這些東西的,掛的都是鄉農業辦下轄的農技服務站、農機服務站……的招牌,但實際上這些公家的部門,早就被私人承包了,分別掌握在除餘家之外的其他幾個家族手中。而這幾個家族的當家人,恰恰就是那幾個黨委委員、副鄉長之類。至於農民,其實就是出了一塊土地和一把子力氣,剩下的全部與他們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