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朝會是新年的第一次朝會,按照慣例,先由各部尚書對去年各部以及全國的情況做一次總結,也就是相當於後世的政府工作報告,當然就會比較漫長了。好不容易等各部尚書陳述完,不少大臣腳都有些酸了,更有些年紀大的老臣在眯著眼,昏昏欲睡,反正不關自己的事。
“好了,既然各位愛卿都已經說完,那麼朕跟各位說件事。朕決定開春後立即征召各地兵將,舉全國之力一舉拿下高麗。”楊廣一語驚人,各位大臣被驚得腳不酸了,眼不花了。
楊廣這話沒辦法不驚人,前年大軍征高麗,號稱百萬,卻隻有聊聊數千殘兵逃回,真是中原朝廷亙古未有之敗績。丟人啊,雖然個大臣都認為是楊廣好大喜功才導致這一場大敗,可是這不僅是楊廣的恥辱,同時也是朝廷的恥辱,也打在他們這些大佬的臉上。雖然他們一個個不說,但也想著雪恥啊,就像李世民和李治一樣,雖說隋朝三敗於高麗,但是確實整個中原的恥辱,所以他們還是要去討回麵子的。但現在是神馬情況,全國民不聊生,大小起義不斷,門閥離心離德,皇帝仍不知反省,依舊驕奢淫逸,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朝廷的處境是每況愈下。
“皇上,不可啊,時下全國各地天災不斷,冀州、豫州、青州之地大小起義不斷,王薄已在長白山之地稱王;荊州、江淮之地洪水頻發。正是名不聊生之時,萬不可妄動刀兵,還請皇上三思啊。”
聽到楊廣要再次征討高麗,裴矩這位元老級人物忍不住出列勸誡了。看到裴矩這位大佬都站出來了,各位大臣也紛紛出列效仿,既然有人做了出頭鳥,那就會有人跟著。當然還有一些大臣沒有出列,因為他們深知楊廣的性格,他決定的事是沒有改變的可能的,當然剛登基的那兩年除外。
“夠了,你們剛才還在下麵歌功頌德,說什麼舉國安定,朕一說要征討高麗,你們就說這大旱,那洪水,哪哪哪又百姓暴動。朕不就是想去教訓一下那個小小的高麗嗎,你們就編出這樣那樣的理由來阻撓,好像朕打一個高麗就會惹得天怒人怨一樣,到底高麗暗地裏給了你們什麼好處,讓你們這麼積極阻止朕?”
楊廣很生氣、很憤怒,不就是想教訓一下小小的高麗,給上次的失敗找回點麵子嘛,你說這些人怎麼就不上道啊,還一個勁地阻撓,哼,氣死朕了!
“皇上息怒,臣等不是那個意思。”一大班子大臣趕緊低頭解釋,不低頭不行啊,楊廣殺起人來可不不會跟你講道理的。
“哼,行了,朕意已決不容再議。擬旨,征召全國各郡之兵馬與開春之後集結,江南、嶺南之兵於洛陽集結,北方之兵於涿郡集結。三月後朕親臨洛陽,禦駕親征。”
“宇文述以兵糧不繼,遂陷王師;乃軍吏失於支料,非述之罪,宜複其官爵加封宇文述為開府儀同三司,隨朕親征。”
“加封來護兒為右翊衛大將軍,出兵滄海道,有海路進攻高麗。”
“加封禮部尚書楊玄感為上國柱,隨軍於黎陽督促糧草。”
“臣來護兒、楊玄感領旨,謝恩。”來護兒、楊玄感立馬出列謝恩,宇文述現在還罷官在家呢,要說隋朝恩寵最盛的家族,非宇文述一家莫屬。
“封代王楊侑為皇太孫,孔穎達為太子少保,輔佐皇太孫監國。封陰世師為左翊衛大將軍留守大興城,全權負責都城的安危。”
“臣孔穎達、陰世師領旨、謝恩。臣等絕不辜負皇上的信任。”孔穎達、陰世師也趕緊出列謝恩。
說實在的,楊廣在軍事用人和見解上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除了有時犯傻以外。從二征高麗上幾乎滅掉高麗上就可以看出,要不是楊玄感反隋,說不定二征高麗就已經勝利了,可以說隋煬帝的第三次征討高麗,弄得全國百姓更加怨聲載道,楊玄感要負全責。
而隋末楊玄感開啟門閥反隋的旗幟,造成隋末大動蕩,民生凋敝、人口銳減,楊玄感也要負不少的責任,而不是曆史上的把所有的罪過全都推給隋煬帝,而他楊玄感卻得到一個反隋義士的榮譽稱號。
滿朝文武都一臉的嚴肅,隻有楊暕內心一陣苦笑,不知道是不是他這隻小蝴蝶的影響,曆史上孔穎達也個死板的儒家衛道士並沒有這般出頭的機會,而陰世師也沒有這麼快留守大興城啊,記得楊廣第二次出征高麗的時候陰世師是跟去了的。
看來曆史已有不小的改變,雖然大方向沒變,但局部已經起了變化,不知道留給我的時間還夠不夠,看來得抓緊時間發展自身實力了。
“對了,還有件事。”就在各大臣一位楊廣說完的時候,楊廣再次開口了。
“朕這次能這麼有信心征討高麗,除了我大隋兵強馬壯,高麗弱小以外,齊王也給朕帶來了信心,相信他的那首《滿江紅》各位愛卿不陌生吧。”楊廣又開始拋出重彈了
“齊王?原來那位穿親王袍的人是齊王。早就聽說齊王文武雙全,不過他不是早就失寵了嗎,看來這次將會被重新重用了,不過既然要重用齊王,那皇帝為何還要立皇太孫呢?管他呢,能結交則結交吧,現在齊王缺人,能雪中送炭就盡量別錦上添花。”各位心思玲瓏的大佬都在心裏猜測盤算著。
“齊王文武雙全,尤工善射,雖有些不良行為,但已改過,特此恢複其雍州牧、開府儀同三司之職,另授其尚書左仆射之職,為朕分憂。”楊廣此話一出,把所有人都炸的暈頭轉向,皇上究竟想幹什麼。雍州牧、開府儀同三司還好,可尚書左仆射是什麼職位?那可是管理著吏、禮、兵三部,兼掌糾彈,相當於掌握著大半個朝廷。不說這些大佬震驚,就連楊暕也嚇了一跳,著個職位太特麼的誘人了,如果不是知曉曆史,說不定楊暕就還真的想爭上一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