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方法01(1 / 3)

第一章

愛—至高無上的人類情感

因紐特人賦予了雪52個名字,因為雪對他們非常重要。對愛,我們亦應如此。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渴望。你了解這種感覺,它是一種感到有重要的東西正從生命中消逝的痛,一種希望獲得更多的深度需求:更多意義、更多專注、更多能量……渴望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在你感到不安、孤寂、愁悶時,在你的身體內蠢蠢欲動。

這樣的渴望不隻是一種心理狀態,更是深層次的身體感覺。身體迫切渴望著尚未獲得的重要養分,但你卻不知道這種養分具體是什麼。有時,你投身於工作、熱衷於閑談、沉迷於電視、沉溺於遊戲,讓自己麻木,借此忘記渴望引發的痛。但更多時候,種種用來填補空虛之痛的做法不過是分散注意力的權宜之計。渴望不會削弱這種感覺。它如影隨形,對你不離不棄,更凸顯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權宜之計的魅力。能夠分散注意力的做法比比皆是—兩三杯酒下肚,發上一通短信和微博,蜷在沙發裏狂按遙控器。

奇怪的是,你並不是為了果腹而發愁。水龍頭裏源源不斷流出的是可以直接飲用的淨水,呼吸的空氣很清新,而且居有定所。這些基本需求早已得到滿足。現在,你渴望的遠非物質層麵的東西。

你渴望的是愛。無論你單身與否,無論你大多數時間獨自一人或總是身處喧鬧中,愛都是你身體內每一個細胞渴求的重要養分——與其他人聯係、溝通的正能量。

事實上,愛就像讓植物茁壯生長的陽光、沃土與水一樣,滋養著你的身體。經曆和感受到的愛越多,你就越能夠敞開心胸、不斷成長,並且更具智慧、更專注、更具活力、更加高效、更快樂、更健康。你會越來越成熟,發現、感受、感恩你與其他人存在著的莫名的聯係,這種聯係將你深深置於無垠的生活裏。

你的身體生而可以從空氣中獲取氧氣,從攝入的食物裏吸收營養,也生而具有愛的能力。愛就像在極度疲憊時做一次深呼吸,或者在口幹舌燥時吃一個橘子,不僅會帶給人絕妙之感,更是生命賦予者,是能量、生存、健康不可或缺的源泉。

我把愛比作氧氣和食物,不隻是充滿詩意的比喻。我談論的是科學:這門新科學首次揭示了愛以及缺乏愛會令人類身體內生物化學物質發生怎樣的重要改變。這些物質反過來會改變脫氧核糖核酸(DNA)在細胞中的表現。你今天經曆的或者尚未經曆的愛,很可能會在下一個季節、下一年,改變那些影響到你的身體健康、活力和整體狀況的細胞。由此,愛的供給與潔淨的空氣和富有營養的食物一樣,能夠決定你生命的長度以及生命的質量。

我們並不真正懂得愛

想要充分地了解愛這門新科學的內涵,你需要暫且退後一步,與此前所了解的“愛”保持距離—忘掉通常在廣播中聽到的有關愛的信息,忘掉那些關於渴望獲得新感情慰藉的老生常談。不去理會所謂家庭可能給予你的愛,不去理會親人的行為讓你感到不舒服或他們的淡漠讓你心生寒意,都要無條件地去愛你的親人。我甚至還要要求你暫時不要把愛看作一種特殊的紐帶或關係—無論是與你的配偶、伴侶或靈魂伴侶—都請將這樣的“愛”暫且擱置一邊。如果你認為愛是由婚姻或其他忠誠的儀式衍生的某種義務、承諾或信守,那麼請準備好來個180度的大逆轉。我需要你遠離所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考慮對“愛”做一次全麵升級。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你的身體出發來看待愛。

如果現在有個記者或是某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詢問你對於愛的看法,你的答案很可能摻雜了大家共有的文化認知和你從以往的經曆中獲得的深層體會。不管你的答案聽上去多麼令人信服,我打賭,你的身體對愛自有其定義方式,而且是相當不同的方式。這就是本書的主題。愛不是性欲,不是血緣至親,也不是某種特殊的紐帶、承諾或誓言。當然,愛與這些重要的概念都密切相關。不過我認為,所有這些概念都不能像你的身體一樣捕捉到愛的真正內涵。

我在本書中談到的對愛的看法和視角,需要你的思維有一種翻天覆地的改變,需要你遠離一直以來持有的關於愛的觀念。現在,你需要全麵升級對於愛的看法。愛不屬於關係範疇,甚至也不是某種自然存在的事物,可以任由你“墜入”,或者在若幹年以後又“走出”。雖然將愛視為某種特殊紐帶的觀念是一種謬論,但仍被普遍接受。這樣的紐帶可以持續多年——通過適當的承諾與信守,甚至可以延續一生。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至少能有一次這樣的親密關係,對於你的健康與幸福都至關重要。即便如此,這樣的特殊紐帶以及人們通常圍繞其而做出的承諾或立下的誓言,也應被視為愛的產物——是很多微乎其微的瞬間衍生出來的結果,你在其中獲得愛的激勵而不是愛本身。如果把愛和親密關係等同起來,愛會顯得令人困惑,時而美妙甘甜,時而傷人至深。有時,愛讓你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有時,愛卻讓你覺得自己在它麵前羞愧難當或因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而感到愧疚不已。如果把對愛的理解限定在關係或承諾上,愛就會複雜得讓人手足無措,感受、期待與不安交織在一起。然而,如果轉向從身體出發去看待愛,就能夠在混沌中辟出一條清晰的小路,指引你過上更好的生活。

還有幾點必須說明。你需要從最珍視的有關愛的信念中將自己剝離出去,即認為愛是獨自占有、曆久彌新、無條件的信念。這些深植於人們腦海中的信念更多時候隻是美好的願望,而不是現實的生活,讓人們陷入尚未遇到人生真愛的白日夢境。正如你的身體對愛的定義,愛不是獨自占有,不是為了靈魂伴侶、小圈子、親人或所謂心愛的人而留存的東西。愛能觸及的範圍,遠比我們通常被哄騙著相信的範圍要廣。不過,愛有時效性,它持續的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短得多。你會看到,愛無法持久不變,甚至飄忽易逝。實際上,正麵的信息是,愛是永遠可以更新循環的。最具挑戰性的觀點可能是:愛不是無條件的。沒有無條件的、無緣無故的愛。你會發現,要獲得身體所渴求的愛,需要遵循各種先決條件。一旦了解了這些先決條件,每一天你都能夠有很多次愛的體驗。

我發現,由於大眾對愛已經有太多強烈的先入為主的看法,很難用術語向他們解釋“愛”這個問題。很多這樣的偏見反映了我們共同的文化傳承,比如那些大量將愛等同於熱戀或渴求性愛的歌曲和電影,或是結局皆大歡喜的動人故事,甚至是現實生活中把愛作為某種獨一無二的聯係與承諾來加以慶祝的結婚儀式。另外一些有關愛的觀念則純屬個人感受,反映了個體獨特的生活經曆、人際交往間的喜與悲、經曆的或尚未經曆的親密關係。如果不加思考,這些偏見會將對於“愛”的嚴肅學術討論引向歧途,甚至可能會阻礙你以新的視角理解愛的全部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