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片段一·理想主義的實用性

閱讀原文片段

《史蒂夫·喬布斯傳》,97頁

喬布斯抱怨這一代的孩子,在他看來,這群孩子比他那一代的人更加物質主義,一心追求名利。“我上學的時候,60年代的那股思潮剛過,實用主義、目的性很強的社會風氣還沒有盛行,”他說,“現在的孩子根本不願意用理想主義的方式來思考,連接近理想主義都談不上。他們自然不會讓現今的任何哲學問題占用他們太多的時間,因為他們要忙於學習自己的商科專業。”他說,自己那一代人就不一樣。“60年代的理想主義之風仍然影響著我們,我認識的與我年齡相仿的人中,大多數人的心裏都永遠打下了理想主義的烙印。”

拆書家講解引導

當下中國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物質主義一家獨大,人們的價值觀極度同質化。按馬爾庫塞的說法就是單麵性深入到了人的精神深層甚至本能之中。這點在新年期間體現最為明顯——回想一下:親戚朋友聊天的時候,大家對人對事的評價,是不是除了錢還是錢?老友相見,有人問車,有人問房,有人問職位,有人問發展,而很少有人問,你生活是否豐富?你家庭是否幸福?你工作是否快樂?你內心是否平安?

人們雖然仍然把理想掛在嘴邊,但早已與“理想主義”無關,因為絕大多數人的理想無外乎就是:最新的iPhone!換車!買大房子!財務自由!環遊世界!兒子上名校!……全是實用主義的理想。

放眼世界,比中國富的國家肯定不是這樣,比中國窮的國家也少見這樣整齊劃一的物質主義。放眼曆史,僅僅二三十年前,中國人自己也沒有單麵性到這種程度。

大眾已經如此,卻有一位銷售總監對我說,他選拔銷售顧問,很重要的指標就有是否非常愛錢。他說,不對錢有著百分之三百的熱愛,就不可能承受銷售的壓力,也不可能保持工作的激情。

這樣說來,如果正常人對錢的熱愛是10,當下中國人對錢的熱愛就是30,而銷售對錢的熱愛應該是100。一定是這樣嗎?

在此我們不把這個問題討論太深入,但我想,最低程度可以這樣講:想賺錢想買車想買房都不是問題,但若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理想,就是問題了。

首先,這樣單麵性的人,掙到錢了也不會快樂。因為隻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沒有創造性的人,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淪為物質的奴隸。

其次, 隻盯著錢反而掙不到大錢,賺錢應該是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順便做到的。這是馬雲的原話。

就是說,哪怕從實用的目的來講,維持一定程度的理想主義也是好事。(注意,拆書幫絕對是本著實用主義的目的來使用圖書。)

學習者拆為己用

除了與錢相關的目標,你還有哪些理想?有沒有想過如何實現它們?請寫下來,寫來來才說明你是認真的,有實現的規劃才說明你是把它當作理想,而非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