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和徽商兩大商幫分別活躍於中國商界長達五百年和三百年之久。這兩大商幫都從鹽粒上崛起,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其不同的特點。晉商的贏利方式是通過政府開中,以糧食和軍用物資換取食鹽販賣;而徽商則通過以物折錢的“折色”向政府交錢,換取食鹽專賣權贏得利潤。
他們在經營文化上都崇尚同鄉先賢:晉商尊奉關公(山西解州人),徽商則尊奉朱熹(原籍徽州婺源,現屬江西)。因此,凡有晉商活動的地方,多建有晉商會館和關帝廟。晉商把關公作為他們最尊奉的神明,以關公的“誠信仁義”來規範他們的行為和經商活動。徽商不僅在家鄉修建祠堂,就是到了外地經商也要在所建會館內祭祀朱熹,把朱熹的理學作為家族內行事和經商活動的準則。徽商“學而優則仕”、“賈而好儒”,賺了錢一定得讓子弟讀書考取功名。而晉商則“學而優則商”,子弟書讀好了,一定要去經商賺錢,並不特別看重功名。因此,整個清代科舉考試中全國共選拔出114個狀元,其中安徽有9人,居江浙兩省之後,名列第三。而山西沒有文狀元,武狀元倒出了5個,這是由於山西曆來多戰場,商人中有不少習武之人,鏢行、鏢師盛行之故。
在用人上,晉商和徽商的相似之處都是用熟人。其中的差別是:晉商用鄉人而不用親屬,稱為避親;而徽商則習慣於用親屬。晉商企業用人隻能從鄉人中擇優保薦,財東與掌櫃既不能薦用自己的親戚,更不能薦用“三爺”,即少爺、姑爺、舅爺。晉商此舉,既有利於企業管理,也表達了財東造福鄉裏之意。徽商為了規避用親的風險,一般會通過大修宗祠,用朱熹理學所倡導的尊卑有序的宗族力量來強化對企業內部族眾的規範和控製。
晉商和徽商都是背井離鄉,跨地區經營的商幫,但晉商常常隻身外出“闖西口”,一去數年,待賺了錢才回家;而徽商則往往舉家外遷,聚族經營。
賺了錢,就回家鄉買田造房,以光宗耀祖,這也是晉商和徽商的共同特點,但在宅院具體的建造上,兩者則存在很大差別。由於晉商位居山西,氣候幹燥,建築風格上集中體現了我國北方民居的特點。再加上山西人少地多,宅院普遍比較寬敞,如祁縣喬家大院,占地麵積8724平方米,大院四周為全封閉式磚牆,是一座城堡式建築。徽商位居江南,人多地少,宅院麵積遠遠比不上晉商,如黟縣宏村汪氏承誌堂,為徽商大型民宅,占地麵積僅2800平方米而已。在建築風格上,徽商注重樸素淡雅的建築色調,別具一格的山牆造型,緊湊通融的天井庭院,幽深寧靜的街坊水巷,是徽式民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