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女人心思(2 / 2)

但是黃子澄並沒有放棄,而是秘密籌建軍隊,準備繼續討伐逆賊朱棣,最後被燕王朱棣殘忍的全身肢解而死。

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蹤,但是齊泰和黃子澄剛好就知道。

燕王朱棣勸降沒有絲毫結果,黃子澄反而咬破舌頭,破口大罵燕王朱棣是不忠不孝的國賊,完全就是隻求速死的模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事實上已經驗證了黃子澄當年的斷言是對的,燕王朱棣就是大明朝的國賊。

“片帆不得出海”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得更改祖宗成法”的禍國政策,這都是燕王朱棣留下的遺命。

大明朝兩百多年來,屬於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這是沒有爭議的。

但是大明朝的所有財富,都集中在藩王手中。所以藩王一個個富得流油,看看那些大肆營造的王宮就明白了。

軍餉可以不發,王宮不能不修,這就是朱棣留下的政治遺產。

因此,明朝國庫是最窮的,這也被無數事實證明,同樣沒有爭議。

要說因為拖欠軍餉而發動兵變的次數,大明朝那是開了曆史先河。而且從朱棣開始就已經有所顯露,後來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沒有錢發軍餉,所以大明軍隊隻能逐年縮減,結果就是放棄了長城之外的所有主權。不僅放棄了,朝廷每年還需要補貼白銀給那些割據一方的逆賊。

可是無論如何裁減軍隊,因為大片的國土都是那些藩王的,而且根本沒有人給朝廷納稅,所以朝廷仍然沒有錢養少得可憐的軍隊。

到神宗皇帝時期,除開所謂“半農半軍”的衛軍,堂堂大明朝的常備軍隊竟然隻有區區十六萬人。

如果這十六萬人能夠打仗也行,問題是這十六萬人還是個虛數。能夠集中起來的僅僅五萬於人,其中都是老弱病殘。

由此可見,無論什麼王朝,搞成國中之國的結局誰都明白,削藩是事在必行的強國之路。

黃妍瑩雖然年輕,但是她的祖宗一生都在追求大明一統,恢複大明朝往日的榮光,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或者是遺傳因子,誰也無法改變。

正因為如此,黃妍瑩看見大明朝越來越亂,局勢一天不如一天,當然憂心如焚,所以在熊儲麵前說話就更加急切。

剛好碰到熊儲同樣繼承了祖宗的血統,從來都是不溫不火,更不想走極端,兩個人之間的性格差異就越來越突出。

其實,黃妍瑩和熊儲兩個人都是為了顧全大局,根本說不上誰對誰錯。

黃妍瑩顧全的大局,是把禍國殃民的朱棣血統徹底鏟除掉,推翻那些禍國政策,對全國來一個大整頓。

熊儲顧全的大局,卻是因為大明朝四麵皆敵,局勢已經岌岌可危,自己絕對不能在這個節骨眼上添亂。

兩個人都不是神仙,站在自己的觀念上都有道理,最後誰也沒有說服誰,隱患就埋下了。

黃妍瑩畢竟是一個有擔當的女孩子,一個人枯坐大半個時辰,自以為想明白一些問題,所以思路很快就轉到了另外一個方麵。

夏芸,東路大軍的統帥,現在已經拿下了臨安府、交關、馬關,吸引了南方各部落的注意力,立了一大功。

“師兄對我本來就有意見,而且慢慢不喜歡我了。這一次南征戰役我一定要有所作為,絕對不能被夏芸搶走了風頭,到時候我就真的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女孩子就是女孩子,黃妍瑩也無法擺脫這個毛病,考慮問題又變成了一根筋。

剛才是在心裏和那個“不識好歹的師兄較勁”,現在才多大一會兒,黃妍瑩較勁的對象又轉到夏芸身上去了。

一旦找到了心靈寄托的對象,黃妍瑩仿佛渾身充滿了無窮的鬥誌,很幹脆的抹了一把雙眼就像換了一個人,又變得英姿颯爽起來:

“曹翠雲,傳達我的命令,阿錯日則和威史俄裏的蕩寇營,明天四更吃飯,五更天出發!”

可是,作為一個方麵軍的統帥,黃妍瑩就沒有想過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把先頭部隊的將領找到一起,仔細謀劃一下戰鬥展開的細節問題。

要知道,軍師萬練專門強調過:阿錯日則、威史俄裏這兩個家夥雖然不怕死,但都是有勇無謀之輩。亡命的衝殺是沒有問題的,要說到使用計謀那就別提了。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熊家軍都是一幫子少年男女組織起來,根本沒有單獨帶兵作戰的經驗,更沒有經曆過大戰的洗禮,所以處理事情起來自然丟三落四。

可是,或者是黃妍瑩實在是太想有所建樹,或者是她真的疏忽了很多事情,反正就留下了致命的隱患。

正是因為致命隱患事先就留下了,所以阿錯日則、威史俄裏的蕩寇營這一去,就出現了不可挽回的巨大問題,留下了讓人痛不欲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