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雕刻之外的剔(1 / 2)

而陶謙經過這段時間的惡補,也在今日有了用武之地,隨著他自己的講究,或者聽別人講解,漸漸的他發現自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往日學著不懂的東西也在此時融會貫通。

而恰在此時,那件昨日被自己鑒定為真品,也是他印象最深的一件寶物終於被持寶人端上來了。

這是一件漆器,如同一個小的果盆,上麵還有個蓋,蓋起來呈橢圓體,上麵顯然上了一層漆,而且雕刻的花紋異常精美大方,顯得紅彤彤的,十分典雅大方。

漆器很難得,也很珍貴,他的欣賞價值比文化價值要高得多,更為難得的是漆器很少,尤其是如這個盒子一般精美的,更是少之又少 。

陶謙拿上手就已經有了判斷,但依舊有些不舍得放手,這麼一件寶貝,他是看著都十分眼饞,繼續裝模作樣的看了看,直到於誌遠碰了碰他,他才有些不舍的放手,小聲道:“這東西我都想要。”

於誌遠笑了笑,隨即也看了良久,而四人看過後,陶謙看了一眼柳韻亭,而柳韻亭則是向陶謙笑笑點頭。

原本陶謙的意思是讓柳韻亭來說,但沒想到柳韻亭則是客套的讓他先開口。

陶謙清了清嗓子,道:“持寶人,你知不知這件東西是什麼材料做的?”

持寶人也是個小夥子,見陶謙發問,抓了抓頭,赧然搖頭,道:“這個我真的不知道,敲著聽聲也不像木頭,也不像鐵。”

陶謙點頭,笑了笑,道:“我跟你說你就知道了,不過你可別再敲了,否則,你會哭死,這是一件漆器。”

“漆器製作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漆器的製作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先用木頭或者金銀銅之類的東西做過胎,胎要很薄,然後再上門刷漆,一層一層的,漆要刷的很厚,然後再漆半幹的時候,就在漆上門雕刻各種精美的紋飾。”

“你看著顏色鮮紅透亮,這全部都是漆,甚至胎都已經隻有他三分之一厚,這需要足夠細心,精心雕琢,才能成型,漆器是從明代開始有的,到清代之後,似乎受到銅胎琺琅的啟發,最終才十分流行。”

“像保存的這麼完好,顏色這麼顯眼的漆器盒子,可以說是真的十分罕見,尤其是這個雕工,古代的雕刻我們都知道,石雕啊,磚雕啊,木雕啊,玉雕啊之類的,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個漆雕,也叫剔紅,其實這也是漢子別有一番魅力的地方,中國人用詞很謹慎,雕刻是用硬碰硬,而硬碰軟的雕刻則是叫剔。”

“漆器也很難保存,他受的太幹了,胎不好的會開裂,太濕了,胎不好會腐爛,而這件能保存這樣,真的很難得,我建議這位持寶人,以後一定要好好保存。”

陶謙笑了笑,最終發言結束,這件漆器從昨日見到之後,他就感覺十分心動,他覺得有必要問問對方賣不賣,若是可以的話,他也想買下來。

這是一種文化沉澱和積累之後的感動,他覺得如今他深陷各種文物帶來的文化衝擊之中,十分想與他們融合到一起。

陶謙的說法也並無錯誤,其他三位也並未有補充,而吳靜林見陶謙這兩次表現都十分精彩,臉上笑容更加多了,看陶謙更加滿意。

這場錄製並未持續太久,每件寶物最多也就耗時五六分鍾,而一集節目隻需要四十多分鍾,為了要保證剪切之後的完整,他們總共花了一個半小時就錄製完畢,緊接著休息,而後又錄製了一場,這周的工作算是結束了。

陶謙看了看,大概還剩餘六十來件寶物,這是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寶物同來,往後恐怕就不會有這麼多,這次選的也是典型,至於下一期的錄製要錄製什麼,陶謙也不清楚,懶得過分。

這次的電視台拍攝過程總算結束,陶謙也鬆了口氣,他發現隻要習慣了,並沒有什麼難的,而且對他益處很大,他覺得這就是吳靜林的目的,讓自己能夠把所學都總結整理出來。

錄製完畢,時間還早,才下午四點鍾,五人都在休息室坐著喝茶。

見到陶謙依舊一副淡淡的模樣,柳韻亭笑道:“陶謙,原本我還不服氣,沒想到你竟然有此過硬的基本功,真了不起。”

此時大家也見識到陶謙的眼力,還有知識量,都不禁另眼相看。

陶謙笑道:“這可不是我的功勞,是之前吳老師給了我很多資料,我也是照本宣科,也幸虧有準備,還有就是玉器比較簡單,否則換了我去鑒定瓷器,我可就記不住那麼多。”

陶謙這說的也是實話,如果是瓷器的話,橫跨的年代太多,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特征,需要積累的東西就太多太多,何況還有瓷器燒造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他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