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綁架的中國製造業

卷首語

作者:金煥民

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裏,中國製造業之所以能夠突飛猛進,位列世界第一,究其原因,對外,得益於勞動力價格的成本優勢;對內,則有賴於饑餓式需求,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低,便宜就行。

實事求是地評價,中國製造滿足了小康社會的大眾需求。所謂大眾需求,簡單地說,就是中低檔需求。如果用這個結論分析中國經濟,那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基本原因就是市場的中低檔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中國企業無力通過產品升級換代創造更高、更大的需求。換句話說,中國市場在中低檔產品供給過剩的現象下,真實的情況卻是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

這裏所說的中高端產品並非奢侈品,而是精益求精的產品、創新的產品和高品質的產品。它們可以是鍋碗瓢盆,可以是家用電器,可以是服裝,也可以是汽車、輪船、飛機。

經濟學者陳興傑指出:“中國人口眾多,分工細密,市場廣大。我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525個小類,是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經過長期協作,中國經濟形成高度的規模化分工,產業集群的效益就是成本降低。中國的基礎設施、工人熟練程度、企業之間的協作已高度成熟,整體成本很低。”也就是說,中國製造業的基礎有了,而且體係還相當完善,效率還相當高。

中國製造業有兩個前途:一個是繼續在低成本、低品質的方向上發展。誠然如此,中國製造將淪為“中國加工”——把原材料加工成為產品而已。毫無疑問,這“前途”是沒有前途的。另外一個用雷軍的話說,我們生活中99%的產品都需要重做,就是將我們生活中99%的產品存在的遺憾重新設計一遍,製造一遍。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事實,跟人家德國、日本製造出來的東西一比,我們的很多產品粗糙笨重,不夠精致不夠人性化,從用料做工上說相差不止一截。先把這一截補上來,然後再高上一截,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如果沒有記錯,美國到亞洲來搞“再平衡”發生於2010年。在這個年份,一個不怎麼為人注意的大事是,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製造大國。

在美國的國際經濟戰略上,它是不允許任何國家的製造達到其70%這個水平的。美國在20世紀曾經麵臨過三個對手——德國、蘇聯、日本,這三個對手的工業生產總值,即製造業總值達到美國70%的時候,美國就自動全民總動員整它們,把它們整趴下,隻有中國悄無聲息地超過了它。

美國實際上是一個實幹主義國家,它深知對於一個現代國家來講,力量的脊椎就是製造業。擁有強大的製造業,才能有強大的軍事;有強大的軍事,最終才能獲得領導權、定價權、金融權。

所以,美國一方麵搞所謂的亞洲再平衡壓製中國,另一方麵在國內重振製造業。

在工業體係上,中國不弱於美國;在工業規模上,中國也不低於美國;而在製造水平上,中國幾乎沒有辦法與美國抗衡。但美國人十分清楚,中國也是一個實幹主義國家,對中國來說,有了健全的工業體係和相應的規模,解決製造水平並非難事。

問題是這個“並非難事”的事情,中國企業總也沒空認真地去做。也許中國企業一時還力不勝任,也許中國顧客不願意為品質買單。物美價廉一方麵壓製了中國企業的努力,另一方麵也慣壞了中國的消費者。

被消費者綁架,被商業綁架,這是中國製造業的悲哀;把營銷技術置於製造水平之上,這也是中國製造業的悲哀;互聯網莫名其妙地成為製造業的魔咒,這更是中國製造業的悲哀。而強大的製造業是不可能在這麼多的悲哀中誕生的。

(編輯:王 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