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的城牆基本上要完工了,城內的居民聚集點也在有序的建設著,順從的原住民對於自己住上寬敞的新房子自然很是高興,而且他們已經開始使用剛剛學到的做飯技巧,之前武拾稻隻不過是讓自己人滿足飲食需求,自己生活做飯吃熟食,卻隻是讓極少數如野田那般順從的原民吃到熟食。於保國讓武元朗吩咐原來的武氏族人將自己會的生存技巧傳授給表現良好且並沒有反抗欲望原來地位較低的的原民,讓他們有了一技之長,同時地位得到了提升,那麼他們便會服從統治,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於保國很清楚這些原民之中許多人就算表麵服從,但內心並不是那麼甘心的,有相當一部分本身已經是統治階級了,如今反而成為平民,他們內心依然存著反抗的火焰,雖然基本上沒有能力展開實質性的反擊,可是就怕他們是後院那把火。對付他們最好的方法就是內部矛盾解決,用他們自己人對付自己人。

於保國建造了一座學校,這裏麵接受六歲到六十歲的所有人,這裏以教授華夏文明為主,對於那些年齡小的原民兒童來說,學習華夏語言而文字是必須的,他們也逐漸的能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改變,更重要的是,這樣才能把暴戾之氣逐漸消弭,也逐漸的把野蠻程度降低,從而逐步向整個東夷擴散。一旦文明傳播程度高了起來,東夷的野蠻族性也會變化,那麼東夷島便成了文明試驗田,未來華夏大同不再是夢。

農田的開墾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首先於保國本人就並不精通,而那些武氏族人包括武元朗不過就是學了些皮毛,他們也從來都沒到田地裏麵勞作過,這可怎麼辦?

幸好這些原民之中有些人會采摘之術,也曾經種植些野草野果,把這些東西進行改良便能夠收獲到糧食,至於捕魚打獵的技巧,不用專門教導,他們都能掌握。

城中專門建造的集市可以讓互有短缺的人進行交換貿易,至於貨幣,那隻能是高天原找到的圓形玉石來充當了,這玉石也並不是很多,能夠得到這玉石的人大部分也曾是部落裏麵的上層人物,活著後來冒著危險去到高天原的聖池邊撿拾而來,隨著貿易的形成,這一特殊貨幣也流通開來,但是玉石的數量在沒有增的情況下,許多人購買物品還是捉襟見肘,缺少玉石或者沒有任何可以貿易物品的原民家裏生活變得困難,貧富差距不斷的升級,貨幣改革,並且使部落原民都有飯吃,有衣穿是於保國麵對的重要事情。而現在有飯吃也必然是擺在眼前的,先前就因為吃飯而發生了暴亂,雖然有所改善,但似乎溫飽問題是任何國家與集體都要首先解決的,他必須麵對的便是吃的問題。

有一日於保國外出到至前燕軍所駐紮的地方,那裏一直都是很平坦寬敞,顯然當初燕軍也是有意長期駐紮,所以廣場在修建時是經過精心施工的,隻是後來發生了變故,才廢棄掉,於保國也很想知道既然這裏曾經生活過華夏的人,那他們自然就會有生存之道,雖然飲食上有打來的魚和野果充饑,附近也還有河流。

但華夏燕軍絕不可能是與東夷人相同的飲食,他們必然會帶著華夏的飲食而來,至少應該有華夏的糧食吧?

於保國不確定這個廣場能不能找到線索,可是那口井卻是必然存在的,這絕對能證明,當時燕軍除了從溪流得到水源,也自己挖了井,而從來沒見到過水井的東夷人,或許還以為這口井有多麼大的玄機,所以他們也是非常敬畏的,把這井當作了聖物一般。

他獨自在這裏徘徊,突然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將部分居民的房子建在這裏,以這口聖井為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口井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時水源能夠解決人們的恐慌,於保國立刻下令在此地修建新的聚集點,兩邊的房屋依次排列修建,形成以聖井為中心點,行刑的石台作為居民點的主席台,主席台的正前方便是一條大道,居民可以再次進行交易活動,住宅區的後邊也可以設置各類的場所,這樣的規劃可以是整個部落麵積更擴大,也更有利於下一步部落的進一步發展擴大化,居住環境的變化會使得原住民有更大的信心進行區域的延伸擴展。

新的部落中心很快便投入建設中,於保國知道目前還不適宜去進行疆域的開拓,必須先把東夷原民給穩定住,用眼前的資源滿足他們的需求,接下來才能夠團結他們建成強大的軍隊。當居住環境和飲食得到改善,那些原住東夷人便沒有理由在表麵上做出布滿的反抗。但東夷人卻始終存留著野蠻人的陰狠,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