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中國對外開放戰略調整的思考
專稿
作者:隆國強
一、新常態下的新變化、新機遇
在過去的三十幾年,中國走出了一條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不斷地擴大和深化開放,來推進工業化的成功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但是我們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後,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沿著過去三十多年的老路繼續原來的戰略。我想主要存在下麵三個重要的變化:
(一) 第一個變化,是我們自己的變化
建國以來,我們一直在推進工業化,特別是過去三十幾年,我們通過改革開放,推進市場化,推進了工業化,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經濟發展出現減速,一開始很多同事都認為,這是一個周期性的波動。因為在過去三十年,我們其實經曆過好幾次周期波動。但經過非常審慎的研究,特別是對國際上一些追趕性經濟發展曆程的分析,最後中央得出了一個重要的判斷,就是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常態。新常態其實有非常豐富的內涵,習總書記在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上,從九個方麵,對新常態新的趨勢、新的特點做了闡述。在此之前,在APEC會的時候,總書記從三個方麵做了概括:第一就是我們從高速或者超高速的增長進入到一個中高速增長,這是一個速度的回落;第二個就講到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進入到一個新階段;第三個增長動力的轉換,從過去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轉向依靠創新、依靠效率的提升,來尋找新的動力。所以在這個背景下,中央也提出來,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和引領新常態。
新常態真正的新處,需要我們改革到位,新的增長動力要到位,新常態對中國的對外開放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它的發展階段不一樣以後,它本身的發展目標,會進行調整。對於我們未來進入“十三五”規劃時期以後,可能更多的要強調怎麼能夠尋找到中國經濟新的動力,就是我們說的怎麼能夠真正形成一個靠創新驅動的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新的增長模式。
應該說,對外開放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戰略,是適應整個國家發展目標的一個子戰略。所以當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以後,我們整個發展戰略調整的時候,相應地我們需要調整我們對外開放的戰略。
(二) 第二個變化,是我們麵對的國際環境的變化
金融危機以後,應該說,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失去了危機以前十幾年的全球經濟的繁榮,對我們來說就是失去外需的快速擴張,轉入了現在一種在危機以後的經濟增長的低迷,結構的調整,對外開放格局的大調整的新的時代。這裏麵其實是有很多挑戰,也有很多新的機遇,對我們這麼一個出口大國來說,外需增長放緩,當然麵臨的全球的產能過剩加劇,全球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也會有所抬頭。但是這裏麵也會有一些新的變化,比如說我們看到,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還得為了走出危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對中國來說,我們很多工程承包企業,實際上是在過去一、二十年的國內市場上鍛煉了我們的能力,在全球工程承包市場上,我們的企業確實有很強的競爭力。
工程承包出口其實不簡單是僅僅說我們獲得了上千億的合同,更重要的是它所帶出去的是我們的承包設備,這些技術含量更高,資本密集程度更高的產品,是我們出口結構的一個變化。再比如說,現在全球都在推進的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也誕生了一些新興的產業,包括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新能源、美國的頁岩氣,還有生物技術等等,非常地活躍,各國也非常地重視。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個真正能夠引領全球經濟走出這種危機後調整的一個大的產業。所以新技術革命是方興未艾,但是新興的產業可能隻能說是蓄勢待發。還沒有真正形成。
事實上,這種科技創新的活躍確實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機會,尤其對我們這麼一個依然處在追趕期的經濟體來說。另外,外部環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全球的經濟貿易規則可能又處在一個新的密集構建的過程中,特別是以美國主導的TPP為代表。在這個裏麵,不是簡單地推進一個區域貿易合作,還蘊含著很多發達國家希望推動的新的經貿規則。對中國來說,這些新一輪的經貿規則,我覺得既是挑戰,但是也有機遇。
(三) 第三個變化,是中國和世界的關係的變化
過去三十多年,總體上來看,我們參與全球競爭,從一個經貿小國,變成一個經貿大國,一個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低成本,優質的勞動力。我們的人口紅利,支撐了我們對外開放,特別是出口競爭力的快速提高。我們通過建立經濟特區,搞加工貿易,吸引出口導向型的外國直接投資。把外來投資者的技術、管理、品牌、國際銷售的渠道和我們自己的這種低成本優勢,特別是製造業勞動力,藍領工人的低成本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初,全球貿易排名32位,今天一躍全球最大的製成品大國,貨物貿易的大國。
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以後,我們已由人均GDP改革開放之初的148美元,現在到了七千美元。我們和很多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的這種比較優勢,都發生了變化。二十年前,九十年代初的時候,菲律賓、馬來西亞這些國家,當時他們的人均工資是咱們的三倍,現在反過來了,我們是他們的三倍。我們之所以說還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保持著一定的競爭力,是因為我們的勞動效率比他們高,我們有比較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綜合成本還是有優勢,產品質量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如果我們動態地看,可能這個變化還會繼續削弱我們傳統的競爭優勢,這是一個比較優勢的變化,這是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