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防癌嗎?
生活
作者:石悅
銷量最高的小藥片
自1897年問世以來,阿司匹林的傳奇就從未完結。
若以50mg藥片計算,全球每年消耗阿司匹林將超過1000億片,無怪乎它在1950年就以“銷量最高的藥物”入選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西方電影和小說中,酒後一片阿司匹林簡直成為了硬漢的一種標誌。
這種消炎鎮痛的白色藥片,脫胎自古埃及人的藥方柳樹皮粉末,換骨於拜耳公司年輕的化學家霍夫曼。將柳樹皮中的活性成分探明之後,霍夫曼也注意到了柳苷、水楊酸、水楊酸鈉的鎮痛效果,但它們味道苦澀,對胃的傷害也很大。因此,他給水楊酸加了一個乙酰基團降低酸性,讓它不會“燒心”,這就是乙酰水楊酸。為了方便商業推廣,拜耳選用了“乙酰”的首字母A和繡線菊(這種植物含有天然的水楊酸)的前幾個字母spir,加上後綴in,便生成了Aspirin這個路人皆知的名字。
一個世紀之後,英國人傑弗裏斯把它的曆史寫成了一本《阿司匹林傳奇》。直到今天,人們對它的興趣也絲毫沒有減弱,僅每年發表的相關科學文獻數量就達2.5萬篇。
從1980年代起,阿司匹林就不隻是拿來對付頭疼腦熱的居家藥品了,它的使用範圍已經逐步擴大到了預防心肌梗死、中風、靜脈血栓,甚至一部分癌症和阿爾茲海默症(老年性癡呆)。
阿司匹林能夠阻止血小板黏結形成阻塞,因此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對於有此類家族病史的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尤其有效。近十年來,又有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據表明,阿司匹林還能預防多種癌症,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結論,讓科學界終於對此有了機理層麵的一種解釋。
“抗癌”劑量無法確定
有科學家認為,推廣全民服用阿司匹林預防癌症還為時過早。美國癌症協會的藥物流行學主任雅各布斯的態度非常謹慎,“可能的副作用也必須得到重視,即使是每日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也會顯著提高消化道出血的概率,盡管這不如癌症那麼引人注意。”
目前醫學界對於阿司匹林防癌的共識是,在進一步推廣之前,有這麼幾個問題需要明確回答:應當在什麼年齡服用,服用年限是多久,劑量如何控製。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合理劑量的確定。
哈佛大學的陳誌輝今年6月有了新發現:阿司匹林對直腸癌的預防效果,取決於BRAF基因的變異。口服阿司匹林對於BRAF突變陰性的人,能夠把患直腸癌的風險降低27%;而那些擁有BRAF突變的人群,吃不吃阿司匹林似乎沒有太大區別。
BRAF基因能夠編碼一種絲氨酸特異性激酶,參與調控細胞生長、分化和凋亡過程。多種惡性腫瘤,如惡性黑色素瘤、直腸癌、肺癌、胰腺癌等,均存在不同比例的BRAF突變。和好萊塢女星茱莉利用BRCA基因檢測,預知乳腺癌的患病概率類似,這種突變檢測作為預測某些癌症的重要參考,也正在變得常規化。
目前看來,無論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是預防癌症,每天一片阿司匹林都並非人人適合。比如,不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以及有胃腸道出血或中風性出血的患者,就不應該服用。尤其對於癌症預防,目前並沒有任何醫學組織發布相關的建議和指南。在靈藥和癌症的糾葛進一步明確之前,遵從醫囑才是最為明智的做法。
(陳靜薦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