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明問:“康縣長,是不是金邊那邊有什麼動作?”
康次步說:“要是知道就好了,這隻是我的判斷,你想啊,現在金邊縣的經濟一般是靠旅遊發展起來,要是這條路修通,那就跟搶了金邊的飯碗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張子明不是沒想過。
決策在市裏麵,就算是金邊再怎麼鬧騰,也不會跟市裏麵對著幹吧。
不過,憑多年的經驗,張子明覺得康次步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
市裏麵的文件下來了,清泉縣交通局的人也過來做了測量,可是壩上那邊卻沒動靜。
這也就是這條路的困難所在:全長五十公裏,一半在壩上鎮,一半在金邊縣。
更主要的是金邊縣那邊是幾個村子。
夜長夢多,要是真發生康次步所預料的結果,那就白忙活了。
張子明接到康次步的電話時,康次步還沒到縣城,他說:“子明我想起來,你看一下昨天的文殊晨報,我記得有篇報道好像與這條路有關係,所以我才提醒你的。”
原來是這樣。本來文殊晨報張子明是經常看的,可是這幾天根本沒時間看。
回到會議室,張子明從報架上翻出昨天的來,仔細看著。
在主頁上有這樣一篇報道:敢問路在何方。
主要內容是從魯迅的那句名言,世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說起,論證了修路的重要,但是文章的觀點是別有用心,最後一句是這樣說的:並不是所有的路都能夠通向富裕,相反有一些路是在毀滅現有的繁華。
看完後,張子明吸了口涼氣,怪不得康次步這樣提醒自己,這篇文章有理有據,分明就是映射壩上修路這個事情的。
看來,金邊縣也有高人。
張子明看了看這邊文章的署名,是“光亮”。
這一定是筆名了。姓光的人,張子明到沒聽說過。可是後麵的名字帶光的呢?張子明一下子想到了金邊縣的副縣長華虹光來。
就是他了。真是文如其人,張子明想到那次見麵時華虹光的樣子,雖然白白淨淨,卻是笑裏藏刀。
就跟這篇文章的風格一樣的。
可是,問題又來了,這樣一篇報道竟然上了文殊晨報的頭版,說明了什麼?
文殊晨報的總編輯由市委宣傳部的常務副部長兼任。那,這篇報道就是投石問路了。畢竟修路的文件已經下啦,再收了回去成何體統。所以又來這樣一篇報道,化解一下,到時候,在論證,修路的事情又沒影子了。
好個華虹光!
張子明再也忍耐不住,回到辦公室,查了查金邊縣的值班電話,接通後,張子明說:“華副縣長,我是壩上鎮鎮長張子明,我們見過麵的,你還記得吧?”
華虹光說:“原來是你啊,我怎麼不記得。”
“華副縣長你登在文殊晨報的文章《敢問路在何方》我看過了。”
張子明就是想直接跟他來明的,這種人沒必要遮遮掩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