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零八章 不是一個人在戰鬥(1 / 2)

車輪聲磷磷隆隆,崔文卿和蘇軾均沒有說話交談,而是相對而坐閉目養神。

崔文卿是在思忖待會大朝會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和或許要麵對的挑戰,沒有心思交談而已。

至於蘇軾,知道他心懷大事,單純的不願意出言打擾。

於是乎在這樣一片安靜的氣氛中,馬車駛過了天津橋,駛過了宮門廣場,又駛過了端門穿過皇城大道,在車馬場穩當當的停下了。

兩人相攜下得馬車,可見其時天色尚是黑蒙蒙一片,而在皇城之內,卻已經燈燭煌煌,人影攢動,車馬如流,鬧聲哄嗡了。

想想也對,參加大朝會的官員不僅包括七品以上的京官,那些在京的地方官員也會應邀參會。

不僅如此,相傳今日大朝會朝廷還邀請了幾位致仕名臣,集英殿大學士、學士以及洛陽城周邊州郡刺史、知州參加,足可逼近千人大關,可謂是非常大的陣仗,人數自然非常之多,乃大齊開國之所罕見。

而更為罕見的是,這次大朝會乃是由崔文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從六品官員一份《建言書》而提議召開,實乃令天下為之側目。

所以當崔文卿剛走下馬車,站在宮門前的時候,頓時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也引起了陣陣竊竊私語之:

“就是那個人啊,崔文卿?嗬,黃口小兒而已,也敢向官家建言?”

“人家可是振武軍大都督府折昭之夫,王安石之關門弟子,還有什麼是不敢的?”

“對,仗著王安石和折昭的威風便放肆建言,實乃妖言惑眾,此人物當用洛陽府那道狗頭鍘一鍘結果了才是。”

“哈哈,王大人此言甚對,年輕小兒安知國事,自當以狗頭鍘處死。”

“嗬嗬,各位大人啊,其實話呢也不能這麼說,以老朽之見,崔文卿的建言還是有著一定可取之處。”

“咦,終於冒出一個支持者。”故作目不斜視的崔文卿心頭暗喜,卻也不便去看那支持者是誰。

“哪裏冒出來一個老不死的,去去去,你懂什麼國事?”

“對,山野匹夫安置國家大事,一邊涼快去。”

……

很快,那支持崔文卿的微弱聲浪就泯滅在了片片不滿聲中。

見此,崔文卿苦笑搖頭,對著一旁的蘇軾低聲道:“看來,今日我還真是眾矢之的啊!”

蘇軾深有同感的點點頭,拍著崔文卿的肩頭開口道:“文卿兄啊,今日乃是一場苦戰,為兄官職低微愛莫能助,你……自求多福吧!”

便在這時候,突聞人群一陣輕輕喧嘩,卻又很快平息變得異常安靜,崔文卿和蘇軾抬眼望去,卻見是宰相們到了。

六位宰相,今日通通前來無一缺席。

走在最前麵的是秉筆宰相、尚書令王安石。

其後中書令司馬光和門下侍中蔡道貴並行。

又後麵是謝君豪一個人不緊不慢的走在中間。

再其後是有著計相之稱的三使司韓琦。

今日韓琦臉色陰沉,神情冷厲,光這架勢就足可讓身邊這些卑微小官們望而生畏。

大齊實行“二府三司製”,兩府便是政事堂和樞密院,一管民政一管軍政,因樞密院位於皇城東麵,政事堂位於皇城西麵,故稱之為東府和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