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稷是播百穀。
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大比赤陰,是始為國。
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指二人奉帝命治水)。
帝俊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殷商高祖夔。
巫妖大劫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不說我們的聖人如何,洪荒發展到如今,漸漸的形成了兩大種族,一是有盤古血脈的巫族,一個由東皇太一,妖皇帝俊領銜的妖族。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一時間巫妖爭霸,紛紛戰火。在漫長的鬥爭中,漸逐形成了巫管地,妖管天的格局。
我們大大小小的故事就發生在巫妖爭霸這個大格局下。這時候的女媧已經完成了他的大功德:有一日她周遊到不周山腳下的時候心血來潮,隨手搞出她認為帥的驚天動地的一批泥偶。於是人族便在她手下的泥巴和藤條中橫空出世了。人族出,天下動。聖人們成聖的契機幾乎都是依托人族而來。一時間,蟄伏的聖人們都跳了出來。天山老君立人教,元始天尊立闡教,通天立截教,接引、準提立西方教。一時間聖人們都在人族身上完成了他們的成聖之路。話扯遠了,我們回到正題,好像中國自古便有著外亂的同時保持內鬥的習慣,話說巫族在和妖族打的不亦樂乎的這段時間裏,敬愛的水神共工為了一女子便和同族打了起來,有人說他是和顓頊打的,有人說是和祝融打的,不過不論和誰打他都沒有打贏。共工是個贏的起輸不起的孩子,“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氣運於洪荒而言就是一個既定的規則!萬事萬物在它的束縛下運動。不周山是什麼?洪荒的天柱!它就是用來鎮壓洪荒氣運的。不周山的倒塌直接砸倒了巫族的氣運,巫妖的平衡就要打破……不周山既折,從此地勢西高東低。天也就順理成章的破了,一時間洪水肆虐,生靈遭難。聖人女媧出來了,煉五彩,補天闕。天補完後,遺留下了兩顆著名的石頭。一個叫做:孫悟空,一個叫做:賈寶玉。(嗬嗬)不過折騰為折騰,該來的總歸還是要來的。巫妖平衡理論上的被打破,巫妖現實矛盾日的益激化。第二次天地大劫終將不可避免的爆發。終於,一個導火索出現了,話說妖皇帝俊有十個兒子,就是十大金烏,金烏天生身具太陽金火外加妖族管天上事物,帝俊便讓他們代替太陽每天出來一個在洪荒轉悠。天長日久的輪轉,神仙也會發膩,何況是妖。於是在那樣一個萬裏無雲的日子,它們就一起出去了。洪荒大地燒了起來。這時候誇父便看不過去了,拿起他的逐日仗要去教訓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在它們開打之前我們先說下誇父的身世,誇父,後羿,刑天,是大巫級別的巫族,比祖巫是要小一輩的,這三個算得上是巫族的後起之秀。誇父開始追這些個金烏。“誇父逐日”的傳說基本就是這樣的了。這裏有一個真理是不容我們忽視的,那就是:人少是打不過人多的。就算誇父喝光了黃河,淮河水他最終還是掛了。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大巫掛在了妖族手裏,這是件不得了的大事。後羿是第一個挺身而出的,挎起了他的後羿弓彎弓射日“後羿射日”十個金烏在這一輪的怒射中隻留下了一個。唯一剩下的就是後來的陸壓。金烏被殺,帝俊、太一自然不能善罷甘休。於是波瀾壯闊的巫妖大戰自此拉開了帷幕。
我們來用春秋筆法講述這段不知道多少年的征戰,期間後羿被帝俊用混沌鍾掛了,伏羲被刑天掛了。戰爭發展到了最後,祖巫們擺下了洪荒第一殺陣“十二都天煞神大陣”帝俊太一展開了“周天星鬥大陣”。日月驚,山河鳴。祖巫消失在這一戰,帝俊太一消失在這一戰……
混沌初開,生靈萬物俱無,天地連成一片。後盤古大神出世,將天地劈開。
天地初開後,並不穩,盤古大神便頭頂藍天,腳踏大地,每日長高一丈,使天地距離漸遠,經多年,天地定型。
後來盤古大神身殞,化洪荒:左眼為太陽(日),右眼為太陰(一說為月,但日月大小不一,似乎不像),頭與四肢化成了五嶽,而脊梁卻成了天地間的支點不周山脈……(地球隻是日月星辰中的其中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