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仲仲秋節、拜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各族人民的傳統文化節日,間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而得名,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自古便有賞月、拜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因此很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經典的詩句。詩仙李白 著有“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詩人蘇軾東坡寫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等等的佳句!廣為流傳。也寫出了中秋夜裏對故鄉的緬懷,對親人思念!
中秋也有這它美麗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悠悠我中華,龍的傳人,這些美麗的傳說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而今天也是中秋月圓時,外公回到家,外婆的可口飯菜早以做好。一家人正在期盼中等待外公的回來。離多遠,見到外公的身影。幾個孩子要跑了出去。外公在前呼後擁中回到家裏。都說家是心靈的歸屬,一點都沒錯。無論在外麵再忙再累,回到家的那一刻,一切都釋懷了。外公看著幾個孩子喜在心裏,笑在臉上。一陣的忙碌。一頓高高興興的團圓飯開始了。外公講著外麵世界的多姿多彩。外婆敘說著家長理短。孩子們成長的事。而五個孩子總有說不完的話,鬧不夠的故事。
飯後,一家人直到深夜才休息。孩子們也是白天打鬧累了。不多時大家都進去了夢香。夜是寧靜的。皎白的月光照繞著大地。是那麼亮,那麼透徹。就在這安靜的世界裏,一聲“哢嚓”驚醒了睡夢中的一家人。是地震,不是。是雨石墜落,也不是。一家人迷迷蒙蒙的起來的。外婆怕孩子們害怕,把他們摟的緊緊的。外公下地去察看。結果屋裏,外麵找一圈,沒有任何發現。外公說什麼沒有啊?一家人這才緩緩心神,一家人靜下來仔細想著聽到的聲音,按著記憶的方向看書,這才發現,放在櫃子上麵的一個老式座鍾停了。圓形的鍾蒙子炸開了一道縫。大家都很奇怪為什麼好端端的鍾蒙子壞了呢?鍾是外婆陪嫁來的。二十多年過去了,一直放在哪裏,無緣無故的壞了。誰也解釋不清。外公拿起來也沒看出啥。時鍾停的時間是夜裏十二點!外公有重新上弦,調好鍾點。鍾又滴答滴答的好使了。就這樣,一家人在糊塗中又繼續睡覺了!
次日清晨,媽媽病了,高燒不退。前一夜還好好的,為什麼會病,誰也不知道。村子裏的醫生看了,針打了,藥吃了,不僅沒好,病情還嚴重了。村裏診所不敢留了,轉到了市裏大醫院。在當時那個年代,也是我們市裏唯一的醫院。在醫院住了很長的時間,也不好轉。結果這一病就是十多年。十多年的時間,大好的青春沒了,大好的前途也沒了。有的隻是吃不完的藥。離不開的醫院。留下的隻是一個虛弱的身體。病來的蹊蹺,誰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為什麼好端端的一個女孩會突然病了。村裏人都為她的不幸而悲哀。醫院給的最後答案是造血功能失靈,俗稱“白血病”,好的時候一切正常,可突然發病了,媽媽便身體虛脫,麵色蒼白。這就要即使去醫院輸血。隻有補上血液,才能換回勃勃生機。
在我外公年紀大的時候,媽媽挺著病重的省體照顧外公。媽媽說“要不是有外公在,也許我已經不在了。”媽媽的話我懂。在哪個生產隊大集體的年代裏,一般人家的孩子生病了是治不起的。也正因為媽媽出生在外公家,才有優越的條件,能看起病。外公的單位有車,在媽媽發病的時候,能及時往醫院拉。換了窮苦人家恐怕等走到醫院,人已經不行了。十多年裏的寒來暑往,媽媽早已厭倦了這個帶有消毒水味道的地方。醫院最終給的答案還是無能為力。院長早告訴過外公,外婆有個心裏準備。一旦不能及時輸血,人恐怕就過去了。……但最後奇跡還是來了就連醫院都不相信的奇跡來了。也許這是天意。不然也就沒有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