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華富英雄的謝幕
我到現在還是華富小區業主群的群主,在這些年中,有兩次我差點把群移交出去了,第一次是我在退出業委會以後,羅葉、邵青他們要建立新的業主群,我當時準備移交,第二次是第三屆業委會成立以後,我想移交給新的業委會主任,後來征求了一些業主的意見,大家覺得時間是最能考驗一個人的,可以暫緩
後來我發現很多鄰居不能容忍有異見者的村莊,當業主提出質疑的時候,經常會把反對者踢掉或者自己一怒退群,林秋風、項琦,還是劉琴,楊正,金軍,韋愛等人也都是如此,退群也好,踢人也好,其實都不適合業主群
餘鍾、石勇、耿力、薛倪等人是適合做群主的,我一直在猶豫,什麼時候把**給他們,短期內,這個群主我做還是最合適的,當然辭舊迎新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到來
我這個人這些年來和業委會一直若即若離,是因為從接觸物業和業委會的第一天起,我就對這種組織形態和工作內容充滿好奇,在華富小區一次次維權一次次挫折中,我看到了中國處於絕大多數的小區,這些業主們所遭受的煎熬,所麵臨的無奈
我一直希望通過我的觀察,我的總結,能夠找到一個適合多數小區的業委會運行和組成方案,當然事實上我失敗了,什麼樣的人群決定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製度決定了什麼樣的組織形式
咱們國家本質上是獨裁、專政的國家,強調的是服從,是政府和國家的絕對權力,不是講究民主參政的,包括林秋風、項琦、新一屆業委會的委員都深受政治體製的影響,而我在這個方麵理念完全不同。
再比如我離職後的第二屆、第三屆業委會,基本的傾向也是閉門工作,不太願意向業主公開他們的決策過程,也許在業委會的委員眼裏,業委會是一個很煩心的工作,隻有付出沒有回報,我們辛辛苦苦做調研,組織招標,監督物業,叫你來業委會開個會都沒有人來參加,我憑什麼向你彙報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是我們國家的大環境決定的,
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公開是獲得信任,獲得友誼,分散風險的最好辦法,我後來無論是參加維權也好,還是從事具體的工作也好,我最好的那些朋友,那些鄰居,都是在我一次次公開的求助中認識的,互相了解的,而且這種公開對優化方案,降低成本,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強調的是民主參政,業委會的主任本質上應該成為一個組織者,而不是決策者,事實上現在業委會的成員都把自己當成決策者來對待的,您知道業委會這個崗位比較難幹,挨罵的時間非常多,業委會的委員花了精力,花了時間,做的某個事情讓所有的業主都滿意,是不可能的,肯定是有罵聲存在的
問題在於怎麼對待這些不同的聲音,如果你作為一個組織者,你就不會在意這些罵聲,因為你隻是組織者,你隻響應多數的民意,如果你把自己當成決策者或者付出者,你就會委屈,就會內心失衡,
比如上次為了保護新修的防水層,業委會通過決議,讓物業鎖了樓頂通道禁止業主上去曬被子踩踏樓麵,小區業主群很多業主都在爭論該不該鎖上這道門,後來我妻子對我說,大家基本上都是反對的封閉的,不信你看看群裏的發言,我說也不一定,畢竟發言的隻有30位左右的業主,隻占整個小區的業主總數的3%而已
當然,這3%對業委會的殺傷力已經非常大了,我發現大部分業委會最後都會因為業主的反對聲,走向封閉決策這個方向,林秋風是如此,老秦他們是如此,本屆業委會也是如此,因為一開放決策就會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意誌不堅定的就會覺得無所適從,或者就幹脆什麼事情都不做了
還有人員組成這個方麵,好多小區都是老頭老太在做,其實這個我覺得是個大問題,業委會本來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老太老頭是沒事,是有時間問題是,修電梯,他懂嗎?門禁係統優化升級,他懂嗎?新技術新思想他能接受嗎?
所以在我的理念中,我一直認為業委會應該由年輕的職業經理人來從事,決不能局限於是不是有時間這個方麵,當然有時間也是必要的,舉個例子,我們小區業委會的運作效率一直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年輕人多,敢做敢為,所以小區的很多工程可以上馬,同樣是胤盛物業,胤盛小區的業委會就是老年人把持著,這也不敢幹,那也不能幹,總體上變化就慢
現在說說我對業委會組織工作的體會,我們小區第二屆業委會,第三屆業委會,第三屆業委會的補選,第二次物業合同續簽、會所官司的業主大會都是我參加組織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如下體會
第一:建立一個合作團隊非常重要,我前麵說過,在各項維權中領導者和支持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28號那天,組織者一個人去了,沒有足夠的支持直接被趕出來了,元旦那天,我要是一個人過去,道閘我都沒有辦法拆下來,我們一定需要一群人通力協作。
我們華富小區因為有著豐富的鬥爭經驗,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重要性,平時我們一直很注意人員的準備工作,比如說我們建立了一些小的協商群,以便在關鍵時刻得到足夠的支持,也建立了一個義工群,大概50多人在裏麵,如果我們召開業主大會,義工群的鄰居會幫忙跑票,效率就會高很多。
而且我們發現,在一個小區裏麵比如說有100人,在維權活動中能參加的不超過30%,其中積極分子不超過15%,堅強後盾不超過5%,核心領導不超過1%,我覺得隨便哪個小區的業委會主任,你首要的職責是發現這些願意為小區做事的熱心業主,並把他們組織起來。
第二,建立一個專業團隊非常重要
其實小區說白了就那幾件事,比如說電梯維修,上次我們小區的電梯壞了,要換光幕,報價十幾萬,後來我們在小區業主群尋求幫助,小區有個鄰居正好是做電梯專家的,趕緊把他請了來,幫助業委會優化維修方案,立刻省了大部分的錢,這種專家能加入業委會固然好,不加入業委會也沒事,在關鍵的時候願意出來協助就行,關鍵在於業委會遇到專業的問題你可以尋求誰的幫助。
我們小區的防水維修專家這塊有許軍,電梯維修有美麗人生,消防施工有崔芸,工程施工有範朱,道閘維修有溫濤、老嚴夫妻,文案有鄒全、旭光年、有政府、媒體、律師背景的鄰居更多了,現在我們小區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有很多鄰居可以隨時請教,我覺得其他小區也應該這樣
現在政府的法規、工作流程這方麵,專業性也非常強,這塊我們體會非常深,前麵維權的時候,我們的對手是政府教育局,是社區的領導,是公安的執行部門,是工商管理機構,這些不同的機構適用不同的法律,不同的工作流程,沒有政府背景的專業人士,你怎麼知道政府會怎麼響應,怎麼知道采那種方法的投訴效果最好?怎麼根據進程的變化改變預案?
所以在籌備第三屆業委會的時候,作為籌備組的組長,我就確定了業委會籌備的兩個原則,第一個就是自願原則,願意為業主服務的業主我們不能拒絕,第二個原則就是吸引專業的人員加入
有幾個業主是自願報名的,包括這次維權中表現非常突出的耿力,劉琴、薑寧、楊正、韓風等等
而專業的人士則是我主動邀請的
比如說呂發,專業的律師,有一個律師做支持,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
比如說崔芸,專業的消防工程預算人員,羅葉他們就是因為工程和消防相關的預算不透明,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專業的人士可以幫我們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