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分封,藩屏周室;諸侯爭霸,事是用始。於乎彼時,天下猶神龜而將以作卜,於是智者作祝,武士為蓍,烈烈兵戈,煌煌矢石,炙之數百年而海內一分為七。問其時,或曰戰國。
周初人言封國四百,服國八百,計有一千餘國拱衛周王室。然而鬥轉星移,時至春秋,屏陵對峙依舊,諸侯則隻剩下百餘國仍能苟延喘息。後至戰國,天下複何嚐見百餘國,亦有秦、齊、楚、魏、韓、趙、燕戰國七並列睥睨而已。
秦、齊、楚、魏、韓、趙、燕,世稱七雄,謂其有萬乘之資。自三家分晉,韓、趙、魏初立國起,七雄就已經春複秋始,日相與爭霸矣。又霸者:伯也,人臣也。是知當時七雄雖強,猶尚天子。直至周顯王三十五年,齊魏徐州相王;周顯王四十四年,張儀王秦王;周顯王四十六年,燕、趙、韓、魏、中山五國相王。千乘而若中山者,且自王矣,弗顧周室,而況七雄?所以自是之後,但凡諸侯任政及用兵,不聞爭霸,隻說王業!
燕,周召公奭之封國,姬姓燕氏,辟地幽州。由於太過僻遠,春秋時,列國之間的戰爭鮮與其有關,一直處於邊緣狀態。但也得益於此,燕才能支吾中原,叱吒東胡、朝鮮,漸至一方獨大,比於七雄之列。
周顯王時,燕公列萬乘以與五國相王,遂始稱王,是為燕易王。易王立三年而薨,王噲即位。
燕王噲為人,迂取典藏,篤奉竹帛,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書中所謂善,彼亦附之曰善;書中所謂惡,彼亦斥之曰惡,像這樣的人,於儒門中則確實是好學生,於燕國則患莫大焉。
儒者好稱堯舜,燕王噲亦然,每讀書至堯舉國相讓,囑舜以嗣時,王噲都感佩呼籲,且會於書中現摘幾句道:“大哉!巍巍哉!”
左右近習亦常竊笑之,謂王:“堯舜雖大,奈今日何?今日也就隻有齊王可謂巍巍哉!”
王不悅,合書嗔怪左右道:“齊王好戰,焉得為巍巍哉?自古天下所美,仁善而已,豈有好戰之人而能受饗後世?”
左右不以為然,繼而戲之曰:“這樣的話臣明白了,齊王所經略者今日,王所經略者後世。”
“你……”王怒,遂斥退左右,繼續讀書。
王日頌夜諷無非此類書籍,久而久之卒有傳國之意。每與賓客交談,他都會牽著對方的手叮囑道:“國中但有賢人,子當以實告我,吾且傳國。”
聞王為如此,群臣或以憂,或以喜。憂之者說:“集兔於市,有主人的話就算是一百隻也沒有人會去瞟他的,沒有主人的話就算是一隻也會有人為此爭的頭破血流。兔子都是這樣,而況燕國?未知今後諸侯又有幾家為燕爭的頭破血流。真取亂之道也。”
喜之者則當然是竊喜之了,於陰暗的角落唇角上翹,這就已經足夠表達他們的喜悅了。鹿毛壽,蘇代,正是這樣的人。二人於朝會後聽見別人說燕前途堪憂便不禁會心一笑,繼而一前一後信步走出了寢宮。
鹿毛壽及蘇代都是燕王噲近臣,同時也是燕相國子之的心腹,尤其是蘇代,與子之還是兒女親家。所以燕王噲想要讓賢,對二人來說何必還要遍訪眾人,賢者一直都赫然在列,那就是子之。
二人離開寢宮後便驅車徑直來到了相府,門吏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