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別人的立場過濾自己的立場(1 / 1)

文=崔衛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每個人都是一個出發點,不同起點上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而不同的立場之間的互相傾聽相調整,在今天也許更加有意義。

從前—啊,討厭的從前,還是不談為好。

現在—對,從現在開始。

我們有了更多自由表達的機會,尤其是在網絡上,在微博上,在各種跟帖議論的場合,我們在表達個人意見,有時候到了轟轟烈烈的地步。

盡管在現實中遠遠沒有這樣盡興和隨心所欲。網絡的匿名製度也是一個原因,穿著馬甲,想說什麼說什麼,有人想怎麼罵怎麼罵,一般不會帶來現實的麻煩,也不會改變別人對你的既有印象。

我就曾經認識這麼一個人,在網上伶牙俐齒,活潑異常,上躥下跳,但是現實裏卻是一個文靜靦腆的小夥子。見了麵千叮嚀萬叮囑,讓我不要將他網上的表現,告訴他的導師。

我以劉胡蘭自居。他的導師問什麼,我都說“不知道”,不管眼前擺著的是大鍘刀還是美味佳肴。

然而他在網上的那些表現,卻不會隨風飄逝,至少現在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想來當時許多人對這位用了無數馬甲的家夥,都印象深刻。

那是在一個人人都能看見的舞台上,是一個亮起來的公共平台。所謂“亮起來”指的是,在這裏人們互相能夠看見,互相能夠聽見。一個人若是自言自語,說的話隻讓自己聽見,他就用不著在網上說,放在心裏念叨就行了。尤其是在圍脖上,那是一個卡拉OK的場所,人人拿著話筒,對著他人播報。你後麵有多少粉絲,就有多少聽眾。粉絲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人氣好,一切才好。

然而一切“說”,都包含了“聽”在內。說話的人,先是聽見自己的聲音,他個人的心聲,然後他才把它們說出來。因此,他是他自己的第一聽眾。他是經過了他自己這個聽眾的允許,才說出那些話。

有時候見到那些尖酸刻薄的言辭,心裏就想,這個人真大方啊,他允許自己沉陷在如此狹隘逼仄的思想感情當中,他允許這種感情言辭先將自己壓倒,然後再去壓倒別人。他自己先待在溝裏,以為這樣就能夠把別人帶到溝裏去。

一個人說的話就像射出來的箭,不會僅僅落在別人身上,而是首先是落在了自己身上。難道言辭不是一個人對於自己最大的祝福?他運用什麼詞彙,他就是如何祝福自己。然而願意把話說出來,畢竟是好事,表明他這個人還不至於對這個世界心灰意冷。相反,他更願意事一樁冒險的活動。當一個人願意在公共場合發言,他就把自己拋進了驚濤駭浪之中。

因為別人要對他所說的話進行評估,就像這個人隨時也在評價別人一樣。你有發言的機會和空間,別人也同樣擁有。你對別人砸磚,就是在邀請別人對你砸磚。因此,從前的論壇今天的微博,就每個人都是一個出發點,不同起點上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而不同的立場之間的互相傾聽互相調整,在今天也許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