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古時期的曆史,對現代人而言,更像是一種傳說,或者是神話,由於曆史資料的缺失和空白,我們隻能從後人筆下的史料中去苦苦追尋。一些讀者也在問我,從炎黃時期一直到大禹治水,那段曆史真的靠譜嗎?其實,我自己在查詢相關的史料過程中,比如《史記》《尚書》《竹書紀年》《晉乘搜略》《山海經》等等,也發現裏麵不僅描述不全、而且史料零散,最重要的是,裏麵的史料很多竟然是矛盾的!比如,顓頊、大業、皋陶的關係,有的史料說是祖父、父親、兒子的關係,有的史料說是高祖父、祖父、孫子的關係,而在後麵的曆史中,很多人都知道大禹有意禪讓給皋陶的故事。如果按照祖父、父親、兒子的關係來寫,就會發現皋陶至少要活200多歲,這是明顯與真實感觀不符的。所以如果讓我選擇,我隻能做到基本上遵循著事物發展邏輯性的觀點。
這就讓我想起了民國時期的曆史學界的一個古史辨派,比如顧頡剛、錢玄同等等,他們曾經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曆史層累說”。在這個說法中,也有一篇很意思的文章,說的是“孟薑女哭長城”到底是怎麼來的。
孟薑女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說的是孟薑女的丈夫範喜良被抓去修長城,然後累死了,孟薑女思夫心切,千裏迢迢去找,結果得知了丈夫已死的消息。一悲傷就哭了十天十夜,把長城給哭塌了,找到了範喜良的屍體,安頓好丈夫的屍骨之後,孟薑女又把秦始皇給罵了一通,然後跳海自盡。
據說孟薑女跳海的地方就在山海關,到現在那兒還有一座孟薑女的廟。可以說,時間、地點、情節、人物,都是很清楚的。可顧頡剛在考證後發現,這個故事剛開始隻有一個模糊的影子,隻是因為後來一代代人穿鑿附會,才把它編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這個故事最早的版本,是一條不到四百字的曆史記載。說的事也很簡單,就是在春秋早期的齊國發動了一場戰爭,有一個叫杞梁的人戰死沙場戰。不久之後,齊國的國君和杞梁的遺孀偶遇,齊國君主有點愧疚,就要當著杞梁妻子的麵要吊唁一下杞梁。但是杞梁的妻子回絕了,因為按那個時候的禮節,如果要吊唁應該上家裏去,而不能在郊外隨隨便便的來一下。
就是這麼簡單的故事,本來的意思是說杞梁的妻子是一個非常遵循禮製的人,但是就從這個模糊的影子開始,後麵就一點點的發生層累變化。
這事是發生在春秋時期,到戰國的時候,第一個層累出現了。原先杞梁的妻子是不哭的,但是戰國的傳說當中她已經開始痛哭流涕了,甚至當地的一種歌調,都是以她來命名的。
到了西漢的時候,故事就更加具體了,杞梁的妻子不但哭了,而且把城牆都給哭塌了,連後來跳水自殺的情節也都有了,隻不過不是在山海關。
到了唐朝,情節就更豐富了,杞梁夫婦直接穿越變成了秦朝人,杞梁妻也哭塌了城牆見到了白骨。
再往後發展,就跟我們熟知的版本差不多了,隻不過杞梁妻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叫“孟薑”,杞梁也改頭換麵變成了“範喜良”。總而言之,我們熟悉的那個“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最早也是在明朝才完成的。
所以說,這些傳說究竟可信度有多少,其實我自己也不好說,我隻能把一些學者的考證結果、真實留下的曆史資料和我自己的一點猜想和假說,都融進了這部小說之中。在整合多家史料觀點時,也根據曆史基本的邏輯和上古時期各種傳說神話的交織,自己捋出了一條模糊的上古時期人物關係圖。當然,因為曆史太過久遠,在取舍的時候也夾雜進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所以各位讀者就當做是一種“曆史假說”來看待吧。
在故事的選擇上,我盡量把神話傳說、曆史傳說、正史記載中比較有可信度、或者廣為流傳的故事都納入了進來,因為這些情節基本上能夠符合當時曆史時期的真實原貌。對於上古時期人物的稱謂、衣食住行的描寫,我也盡量參考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早期的真實史實,雖然做不到絕對精準,但也在盡量為各位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上古時期。
還是那句話,曆史小說終究還是小說,他畢竟不是真實的曆史,況且上古時期曆史的記載,也未必就是準確的,所以各方麵人物、情節的設計,本質上還是為了突出這部小說的主題,也就是大家讀完小說後,在序言和後記中所真正領略的中華民族“精神內核”。
一部小說從構思到寫作,再到最後的成書出版,確實經曆了太多的坎坷,本人的功底和文筆有限,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2018年2月12日
寫於威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