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揭秘“最美抗日女兵”(2)(1 / 3)

關於成本華的身份,有著幾重猜想。

日軍在照片注釋中稱成本華為“女童子軍”,概因成本華的腰間係了一條刻著“智仁勇”的童子軍皮帶。

童子軍是一種社會軍事教育組織,起源於近代西方,1912年由湖北人嚴家麟引入中國,迅速發展為全國性組織,並得到了國民政府的高度重視。1934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在南京成立,蔣介石親任總會長,何應欽任副總會長兼總司令。

抗戰爆發後,童子軍積極參與,紛紛組織戰時服務團,擔任救護、宣傳、慰勞等工作。淞滬會戰中,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時,11名童子軍冒著槍林彈雨送來三大車慰勞品,女童子軍楊惠敏孤身一人泅渡蘇州河,向“八百壯士”獻旗。這些壯舉令國人的鬥誌為之一振。

據王耀恕回憶,當時的和縣中學也成立了童子軍1194團,幫部隊“搞宣傳,搞慰問,背子彈,送點吃的”。

不過,據許仁珍回憶,成本華從小沒上過學。陳其才也認為成本華不是童子軍,至於她腰間係的皮帶,“當時到處都是”,包括他自己“小時候都係過的”。 由此,可以基本排除成本華是女童子軍的說法。

成本華的形象和經曆,讓人聯想到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新四軍。新四軍由南方八省紅軍遊擊隊於1937年10月改編而成。1938年三四月間,新四軍第四支隊一部700餘人進駐和縣地區。

我們翻閱了《新四軍軍史》,新四軍對日的第一場戰役是1938年5月12日巢縣東南的蔣家河口之戰,之前沒有在和縣縣城駐紮的記錄和戰鬥記載。成本華是新四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她究竟屬於什麼戰鬥序列?

根據《和縣誌》記載,民國27年,也就是1938年,國民黨皖東地方部隊第十縱隊第二支隊3000餘人駐守和縣。東北人柏承君當時就在這支部隊裏。

在柏承君家當“老媽子”的成本華,會不會加入了這支部隊呢?

陳其才曾經走訪了不少和縣的老居民,其中一位老人曾經在日本駐紮部隊中當過翻譯。陳其才清晰地記得,那位老人看到成本華的照片後非常肯定,“就是柏承君手下的服裝”。

成本華當時有沒有正式參軍,如今沒有資料可以佐證。但綜合各種信息,似乎可以推定,被定格於1938年4月24日的成本華,當時是在柏承君的抗日部隊中。我們查遍史料,並沒有發現第十縱隊第二支隊當天與日軍作戰的任何相關記載。

一場“消失”的戰鬥

要想“找到”成本華,必須還原1938年4月24日發生在和縣的那場戰鬥。最直接的知情人,莫過於當時日軍的隨軍攝影記者。

最早刊登成本華照片的《支那事變畫報》臨時增刊第16輯,攝影記者署名“渡邊特派員”。這顯然不是全名。我們聯係了日本朝日新聞中文網及朝日新聞總社。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對方未能提供太多信息。

我們隻能折回頭,從掌握的大量檔案資料入手進行梳理。

日軍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後,上海、南京相繼陷落,戰火很快燒到了江淮之間的安徽。為鼓勵桂係李宗仁出兵抗戰,蔣介石委任其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後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主政安徽後,李宗仁立即成立了“民眾總動員委員會”,號召人民起來保家衛國。淮上健兒自古尚武好強,而當時南京失守後,國民黨軍隊撤往江北,給民間武裝帶來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王耀恕回憶說:“那時候我們這裏的武裝一下子興起了,不然人民自衛軍哪有槍支。”

和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遊西北岸,東與南京、馬鞍山、蕪湖三座城市隔江相望,東北與南京浦口僅一橋相隔,南臨無為,西接含山,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當時,川軍楊森部第二十軍以一部駐留和縣、裕溪口等處警戒江防,主力移駐安慶,防守長江北岸。安徽省保安部隊也奉命參加津浦路南段保衛戰,駐巢縣的保安第八團和駐含山的第九團分別向雍家鎮、西梁山、和縣、江浦一帶遊擊。

可以說,當時和縣的地頭,活躍著正規軍、遊擊隊、新四軍、保安團、自衛軍、大刀會等多支抗日武裝。

自1937年抗戰爆發到1940年4月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內,日軍先後七次入侵和縣,其中數次留有戰鬥記錄。

在安徽省檔案館找到的一份《和縣淪陷記》記載,1937年12月27日,時任和縣縣長王殿之就曾率部抵抗過日軍。

在這份《和縣淪陷記》中,還詳細記錄了和縣人民自衛軍抗日的幾次戰鬥。1938年1月17日,日軍侵犯烏江,和縣人民自衛軍範培瑉大隊率部抵抗後撤退。當夜下起了大雪,自衛軍錢鎮東大隊趁日軍烤火時偷襲成功,殺敵數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