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雲對於秦七世的聖旨並沒有說什麼,不過他的心腹,例如蕭何、張良等人都知道,嶽雲對於帝國朝堂上的爭吵很是不屑,不過對於帝國皇帝秦七世的嚴令,嶽雲也沒有挑戰的意思,不過那二份自漢唐帝國開國以來所出現的最奇怪的政府公文,卻是以飛快的速度由巴郡白玉府向四周輻射而去,而後來的效果更是讓眾勢力為之眼饞,雖然他們後來也出台了類似公文,不過卻普遍不為民眾所信。嶽雲也因為有如此做法,被帝國各級開明官員奉為楷模,更是被天下所有有一技之長的手工藝者所頂禮膜拜,雖然在白玉府出台的相關技能人才一欄中,緊緊標注了幾個技能,不過由於這份文件的出台,後世所出現的各種協會都是在白玉府鑒定技能人才中心的基礎上分離出去的。
嶽雲對於這件事已經沒有絲毫興趣再去研究,他現在很忙,忙得是腳不沾地,因為東南四郡的暴亂已經平息了。在帝國皇帝秦七世的一紙詔書下,東南四郡凡是跟暴民有關係的民眾紛紛被勒令離開原籍,移居到巴郡。帝國民眾對於秦七世的命令都沒有表示反對,畢竟暴亂可是誅幾族的,帝國皇帝秦七世沒有這樣做,而是放這一百多萬的民眾一條生路,更顯他的仁德。帝國各個報紙都紛紛發表評論,對帝國皇帝秦七世的做法很是褒揚,而對於那些看不到未來的移民卻是眼不見為淨。
跟暴民有關的民眾紛紛收拾家當,帝國民政部各級官員紛紛加班加點的搞定戶籍問題,而東南四郡剛上任的官員,第一件事就是將這些民眾以最快的速度禮送出境,當然他們的戶籍問題早就處理得當,有了帝國中央民政部的文書,一切都是從快從速處理。
原本感謝秦七世不殺之恩的移民,在一路長途跋涉後,都對帝國中央的做法有了怨言,不為其他,畢竟大部分人都是無辜牽連進來的,那些暴民跟他們也許隻是遠房親戚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最底層的民眾,那些有錢人早就買通關係,不在移居之列,可以說,隻要能想到辦法的人,都想盡一切辦法留在祖籍地,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一路上風餐露宿,疾病的困擾,土匪盜賊等的頻繁關顧,在進入了漢中三郡的地盤後才變得好了起來。
在嶽雲跟漢中郡以及巴郡郡守溝通過以後,巴郡山嶽族四個重步兵師團以及二個正規軍師團紛紛前往棧道,他們主要負責移民沿路的人身以及財產安全,負責幫助移民更快的通過漢中郡和蜀郡。二郡郡守都罕見的保持了高度同意的態度,他們可不想這些暴民在本地生根發芽,至於嶽雲能夠做什麼,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