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克強與哈薩克斯坦總理早餐時敲定180億美元大單(1 / 1)

12月15日,哈薩克斯坦總理馬西莫夫請李克強總理吃了一頓“天價早餐”。據悉,在這場原本在計劃之外的餐敘上,兩位“經濟學博士”圍繞“中哈產能合作框架協議”達成了初步共識——一份價值180億美元的大單。

這是一份意料之外的外交驚喜,此前頻繁見諸報端的還是雙方簽署的協議總額達140億美元的一係列經貿合作。

這也是一份情理之中的深度合作,前一天,李克強總理在出席中哈企業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閉幕式的講話中曾鼓勵中國大、中、小企業赴哈,為哈方不久前提出的通過實施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以達到振興經濟目標的“光明之路”計劃提供助力。而這份“中哈產能合作框架協議”大單,正是用於幫助雙方企業參與這項計劃。

顯然,這頓“天價早餐”的背後是雙方明確而清晰的合作思路。一個月前,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在國情谘文中提出了“光明之路”計劃,他說,“道路建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永久動力,在我們廣袤的大地上,道路沿線總是孕育著生命。”一個月後,他便接到了中國總理李克強拋來的橄欖枝。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中哈企業家委員會活動上所說的,哈薩克斯坦發展基礎建設需要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廠等,而中國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力建設方麵有著很強的裝備製造能力。

對於中國,如何填好這筆大單同樣擁有事關經濟轉型成敗的重要意義。有一種評論認為,這種合作是中國借助海外市場化解國內多餘優質產能的一種方式,並將其與1948年美國開啟的利用過剩物資援助歐洲國家的“馬歇爾計劃”和上世紀80年代日本通過向海外投資從而轉移過剩產能的曆史聯係起來。

戰術層麵之外,更具智慧的則是這份外交思路背後的戰略安排。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襯衫、牛仔褲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成為了中國製造得以享譽世界的基礎,卻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經濟繼續升級所麵臨的瓶頸。而如今這份180億美元的大單,體現的是一種更為明確的雄心: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國家工業崛起的標誌,而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由大而強。

另據新華社電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阿斯塔納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當天上午,李克強在阿斯塔納會見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完)